圖片來源:NASA 在一些月球隕石坑中發現的不尋常礦物質可能不是來自月球的深處:最新的研究顯示,它們可能是天體最初撞擊出隕石坑時的殘留物。 近幾年,月球軌道探測器,甚至一些地面觀測站,都發現月球存在橄欖石以及其他富含鎂的礦物質。這些礦物質在直徑93千米的哥白尼隕石坑以及類似大小的西奧菲勒斯隕石坑并不常見。 先前的研究顯示,這些礦物質曾從月殼下面被“挖掘”出來——大約是在月球正面30千米以下的位置。但是新的計算機模型模擬了一個直徑7千米,富含橄欖石的小行星撞擊月球近端的實驗。結果發現,在低于平均沖擊速度的撞擊時(低于16千米/秒),隕石坑并不會穿透月殼,從而“挖掘”出更深處的物質。這一結果發表在5月26日的《自然—地球科學》的網絡版上。 不僅如此,研究人員表示,當沖擊速度低于12千米/秒時——屬于這一區間速度的撞擊占所有月球撞擊的25%——多達50%的外來天體能夠抵御住這種撞擊,并且隨著外殼在撞擊中土崩瓦解......閱讀全文
對于恐龍滅絕的原因,一種流行的理論認為是約66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而美國《科學》雜志近日發布的兩項研究認為,小行星撞擊和大規模火山爆發共同導致了恐龍和其他中生代動物的滅絕。 位于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希克蘇魯伯隕石坑,是這次小行星撞擊的證據。研究人員發現,與撞擊差不多的時候,地球上發生了
在結束了飛往小行星帶最大的兩個成員——灶神星和谷神星的長達11年的旅程后,美國宇航局(NASA)的“黎明”號探測器預計將在未來的幾周內耗盡推進器的燃料,并最終結束它的使命。這架探測器使得天文學家得以近距離觀察水的存在與否對小行星形成產生的影響。預計它將在谷神星周圍的軌道上翻滾幾十年,最終撞向谷神
在結束了飛往小行星帶最大的兩個成員——灶神星和谷神星的長達11年的旅程后,美國宇航局(NASA)的“黎明”號探測器預計將在未來的幾周內耗盡推進器的燃料,并最終結束它的使命。這架探測器使得天文學家得以近距離觀察水的存在與否對小行星形成產生的影響。預計它將在谷神星周圍的軌道上翻滾幾十年,最終撞向谷神
據美國《科學美國人》網站近日報道,日本東北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發布消息稱,他們在一顆1.7萬年前的月球隕石中,發現了一種需水才能形成的礦物質——“斜硅石(moganite,SiO2)。最新發現或能證明月球地層中富含大量水資源,可為人類探索和定居月球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 伽山正博(音譯)團隊在非
科學家們關于是否存在一種名為藍絲黛爾石(Lonsdaleite)的鉆石形式的爭論已經延續了半個世紀之久,藍絲黛爾石的產生與隕石和小行星撞擊有關。 現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科學家小組展示了所謂的藍絲黛爾石其實是普通鉆石的一種結構錯亂的形式。 這項發表在11月20日的期刊《自然通信》上的研究主要
長壽的遺傳學秘密 科學家們已經在那些活到100歲或以上的人中發現了一系列的與一般人群相比特別常見的遺傳學特征。這些發現提出了也許在某一天人們可以預先知道他們是否有可能活到非常老的年齡的可能性,盡管生活方式的選擇以及環境因子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這些結果同時也為人們研究多種基因影響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