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近在《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發表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一個新的基因(MCR-1)――可使細菌對多粘菌素(polymyxins,我們剩下的最后一道抗菌防御)產生高度耐藥性,廣泛存在于取自中國南方的豬和患者的腸桿菌科細菌中,包括具有流行可能性的菌株。延伸閱讀:耐抗生素細菌背后的驚人機制。 MCR-1被發現于質粒上,質粒是移動的DNA,可以很容易地復制,并在不同細菌之間傳播,從而表明,它們很可能會在不同的細菌種群之間傳播和多樣化。 本文共同通訊作者、華南農業大學的劉健華(Jian-Hua Liu)教授解釋說:“這些都是極其令人擔憂的結果。多粘菌素(粘菌素、多粘菌素B)是最后一種耐藥性不能在細胞之間傳播的抗生素。直到現在,念菌素抗性是由染色體突變造成的,從而使耐藥機制不穩定,無法傳播給其他細菌。” “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第一個抗病基因――容易在常見細菌(如大腸桿菌和肺炎桿菌)之間交換,表明從廣......閱讀全文
2013年,8名中國和美國科學家在PNAS上發表過一篇研究報告,在三家中國商業養豬場中的糞肥里發現了149種“獨特”的抗生素耐藥基因。此后2015年,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周穎副教授課題組歷經1年,通過對上海、江蘇和浙江的一千多名8到11歲的學校兒童人群尿中抗生素的生物監測證實,近六成檢出1種抗生
枯草芽孢桿菌(Bacillus subtilis)ATCC 6051a是用于酶工業生產的一種野生菌株。因為它的轉化效率較低,因此對這一菌株的遺傳操作,需要一種高度有效的基因組編輯方法。6月16日Nature子刊《Scientific Reports》在線發表了江南大學食品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