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美國得克薩斯州米德蘭的石油鉆井平臺。(自路透社) 據路透社報道,國際能源署(IEA)日前發布報告稱,美國將在2017年之前超越沙特阿拉伯和俄羅斯成為全球第一大石油生產國,并有望于2030年左右成為石油凈出口國,在2035年實現能源自給自足。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IEA之前發布的報告認為沙特阿拉伯在2035年前都將保持世界頭號產油國的地位。 IEA指出,“美國在能源方面取得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其影響將遠遠超出北美地區和能源行業范疇。”該報告對美國未來的能源供應發展做出了一個極為樂觀的預測,報告指出,美國最近在油氣生產方面的反彈主要得益于致密油和頁巖氣資源開采技術的發展。而油氣產量的增長推動了經濟的發展,同時低廉的天然氣和電力成本則提升了產業競爭優勢。 IEA首席經濟學家法提赫?比羅爾(Fatih Birol)表示,他相信到2015年美國將以壓倒性的優勢取代俄羅斯,成為全球最大的天然氣生產......閱讀全文
7月25日,據媒體報道,一艘裝載著美國凝析油的貨船即將從美國東海岸起航,駛往東亞,并將在8月之前交付這批貨物。這也將是40年來美國生產的原油首次銷往海外。 同樣,據美國《華爾街日報》上月24日報道,美國允許兩家公司出口未精煉原油,此舉將逐漸打破原油出口禁令,也標志著美國開始減少對外國原油供應的
國際網絡戰近來升級,中東地區石油和天然氣公司成為網絡戰的攻擊目標。俄羅斯反病毒機構卡巴斯基實驗室上星期宣布偵測出一種新型網絡武器“迷你火焰”病毒。 據新華社電 卡巴斯基本月15日宣布,偵測出新型網絡破壞武器“迷你火焰”,形容這種病毒為“高精度、外科手術式攻擊工具”,“在定向網絡破壞行動
日前,阿盟旗下的阿拉伯石油出口國組織(OAPEC)發布研究報告稱,截至2011年底,全球天然氣探明儲量已由2007年的172.9萬億立方米增至193.8萬億立方米。 其中,伊朗增幅最大,由26.8萬億立方米增至33萬億立方米;土庫曼斯坦和美國則分別增至7.5萬億立方米和7.7萬億立方米;獨
圍繞烏克蘭危機,美歐與俄羅斯正上演制裁攻防戰。一些媒體認為,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西方與俄羅斯之間的政經爭斗反而有利于中國。這種觀點經不起推敲,更難讓人信服。對中國而言,西方與俄羅斯交惡,不是鷸蚌相爭,反可能是城門失火,當局者不可不察。 持“漁翁得利”論者主要論據有二。其一,西方與俄角力,俄油氣出
最近十年,全球甲醇產能不斷增加,2005年只有4495萬噸,2015年達到12211萬噸,年均增速為10%。此外,2015年全球甲醇產量達到8049萬噸,而開工率僅有66%。全球甲醇產能、產量和開工率產能排名前十的主產國分別為中國、沙特、特立尼達和多巴哥、俄羅斯、伊朗、美國、新西蘭、委內瑞拉、馬來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