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培、呂薇、薛瀾的闡釋 8月8日,國務院發布了《“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發展規劃》。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德培、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經濟部部長呂薇和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薛瀾,作為《“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制定工作的參與者,對“規劃”從不同視角給予了解讀。 劉德培:《“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具有三個特征。第一,頂層設計。“規劃”按照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和《國家十三五科技規劃》的部署要求,在國家科教領導小組領導下開展了編制工作。第二,有序推進。從前期規劃的實施評估到面向2030重大任務的論證,再到規劃的框架形成、草案形成,直到最后形成規劃,一步一步推進。“規劃”體現了創新驅動和需求驅動的緊密結合,并特別強調了供給側改革,進一步確立了邁向創新型國家,建設科技強國的整體思路。 第三,《十三五科技創新規劃》充分體現了十八屆五中全會的5大發展理念。“規劃”共8篇27章,全面貫徹了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和共享發......閱讀全文
國務院近日印發《“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吹響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號角后的第一個科技創新規劃。 新華社記者采訪全程參與規劃編制的科技部副部長李萌、科技部創新發展司司長許倞、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德培、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技術經濟部部長呂薇和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薛瀾,權威解讀規
國務院近日印發《“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吹響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號角后的第一個科技創新規劃。 新華社記者采訪全程參與規劃編制的科技部副部長李萌、科技部創新發展司司長許倞、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德培、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技術經濟部部長呂薇和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薛瀾,權威解讀規
新華網北京8月8日電(凌紀偉)8月8日,國務院正式印發《“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下稱“規劃”)。 規劃共分8篇27章,從創新主體、創新基地、創新空間、創新網絡、創新治理、創新生態六個方面提出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要求,并從構筑國家先發優勢、增強原始創新能力、拓展創新發展空間、推進大眾創業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