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常務副院長、知名納米科學家白春禮院士7月9日說,百年化學已在5個方面創造了人類美好的生活,其未來發展具有“向更廣、更深方向延伸”、“綠色化學將引起化學化工生產方式的變革”、“社會發展不斷對化學學科提出新的需求”等三大趨勢。 白春禮當天登臺為中科院研究生院開講2010年夏季學期“納米與生物技術前沿系列講座”,他在全面講述化學這一基礎學科的“前世今生”時說,化學的歷史與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有著密切聯系,總體來看,化學在5個方面創造了人類美好的生活:化肥將人類從饑餓中拯救出來;高分子合成材料改善了人們的生活;藥物成為人類健康的守護神;染料的發明和應用使人們的生活多姿多彩;化學物質是“天使”也是“魔鬼”。 縱觀一百余年來化學的發展,其啟示主要有三: 一是化學是帶來重大發明創造的中心科學,賦予人們能力的科學,打開物質世界的鑰匙; 二是化學支撐了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三是化學引領了相關科學與技術的進步。 ......閱讀全文
2011年正值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的前身國際化學會聯盟(IACS)成立100周年,也適逢居里夫人獲得諾貝爾化學獎100周年。為了紀念化學的成就及其對人類文明的貢獻,2008年,聯合國大會將2011定為“國際化學年”。 化學為我們創造了豐富多彩的世界,我們的日常生活幾乎沒有
4月13日,以“化學的使命”為主題的中國化學會第28屆學術年會在四川大學舉行。國務委員劉延東發來賀信,祝賀中國化學會成立八十周年。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出席會議并作特邀報告。中國科協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陳希,四川省副省長曲木史哈,以及50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和第
中國科學院常務副院長、知名納米科學家白春禮院士7月9日說,百年化學已在5個方面創造了人類美好的生活,其未來發展具有“向更廣、更深方向延伸”、“綠色化學將引起化學化工生產方式的變革”、“社會發展不斷對化學學科提出新的需求”等三大趨勢。 白春禮當天登臺為中科院研究生院開講2010年夏季學期“納
2008年12月31日,第63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2011年定為“國際化學年”,以紀念化學學科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對人類文明的貢獻。 目前,國際化學年活動正在全球超過100個國家和地區熱烈展開。作為國際化學年的提案國之一,中國除了積極推動此項議案獲得聯合國的通過外,還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開展一
4月9日上午,“國際化學年在中國”啟動大會在人民大會堂小禮堂隆重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顧秀蓮,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中國科協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鄧楠,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李靜海等出席大會。啟動大會由中國化學會理事長、國家自然科
北方網消息(通訊員張麗 張劍):7月13日,中國化學會歷史上人數最多、規模最大的一次學術活動——中國化學會第26屆學術年會在南開大學拉開帷幕。包括30余位兩院院士在內的2700余名海內外化學界的專家學者匯聚南開、共襄盛舉,并以“化學與和諧社會”為主題展開研討。 此次會議由中國化學會主辦、南開大學承
鄧小平同志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所以,解決當前世界經濟危機的根本出路,在于緊緊抓住第六次科技革命。 現在國內外對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核心內涵都正在討論探索之中,沒有達成共識。如果我們能準確預言新科技革命的核心內涵,我們就在勇做領頭羊的進程中走了關鍵性的第一步。■徐光憲 鄧
一、中國化學會第27屆學術年會 時間: 6月20-23日; 地點:福建省廈門市; 預計參加人數: 2000人 主題:創新型社會與化學的責任 內容及范圍:1.綠色化學;2.環境化學;3.化學生物學;4.納米化學;5.應用化學;6.有機化學;7.聚合物科學中的理論、模擬和計算研究;
由中國化學會主辦,四川大學承辦的中國化學會第28屆學術年會于2012年4月13-16日在四川大學召開,本屆年會恰逢中國化學會八十華誕,來自國內國際的包括50位兩院院士和第三世界院士在內的4,000多名化學界代表共聚一堂,交流化學在我國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學、節
中國論文超過英皇家化學會會刊發稿量的10% 7月13日,中國化學會歷史上人數最多、規模最大的一次學術活動——中國化學會第26屆學術年會在南開大學拉開帷幕。包括30余位兩院院士在內的2700余名海內外化學界的專家學者匯聚南開,并以“化學與和諧社會”為主題展開研討。 本次年會時間為7月13~16日
英國皇家化學會首席執行官:中國化學科學發展速度令全世界矚目 7月13日,中國化學會歷史上人數最多、規模最大的一次學術活動——中國化學會第26屆學術年會在南開大學拉開帷幕。包括30余位兩院院士在內的2700余名海內外化學界的專家學者匯聚南開,并以“化學與和諧社會”為主題展開研討。 本次年會時間為7
人物介紹: 閔恩澤,1924年2月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國石油化工催化劑專家。是我國煉油催化應用科學的奠基人,石油化工技術自主創新的先行者,綠色化學的開拓者。 1946年畢業于重慶中央大學化學工程系。1951年獲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化學工程系博士學位。1955年回國后,先后任石油化
2011年是聯合國確定的“國際化學年”,作為化學大國,中國積極響應,組織推出以“化學——我們的生活,我們的未來”為主題的“國際化學年在中國”系列活動,4月9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正式啟動。 中國國務委員劉延東、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顧秀蓮、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常務副主席鄧楠
當化石能源枯竭時,人類是否有應對之策?9月19日在《焦耳》雜志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中,作者提出了一種富有想象力的未來。 這篇文章的作者陣容強大,分別是中國科學院大學校長資深顧問施春風,中科院副院長、中科院院士張濤,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中科院院士李靜海,中國科學院院長、中科院院士白春禮,其
由中科院發明的―項綠色印刷技術將有望替代激光照排技術,實現從活字印刷技術發明以來的第三次印刷革命。 這項被命名為“納米材料綠色印刷制版技術”的新技術是由中科院化學研究所科學家發明的。今年初,這項技術已經開始中試。 白春禮指出,王選院士發明的漢字激光照排技術讓中國印刷業“告別鉛與火,
10月17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張俐娜因病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逝世,享年80歲。 今年8月,張俐娜在身體狀況不佳的情況下仍堅持為參加2020年青少年高校科學營的中學生上了一堂“綠色化學”科普課,不料這堂課成為她生前最后一堂課。 她致力于高分子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創新”再次成為一個重要的關鍵詞。報告中明確提出,到2020年,力爭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戰略前沿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5%,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邁進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行列。 這是國家給科研機構和科技工作者布置的一項大“作
——專訪2013年中國國際納米科學技術會議主席、中科院院長白春禮2013 年中國國際納米科學技術會議(ChinaNANO 2013)5日在北京召開,來自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0多名代表出席了這次會議。在三天的會期中,不僅有世界一流的納米技術領域專家作精彩的學術報告,還有近50家企業帶
“我國自主研制的大型客機C919將在2014年首飛,自主研制的第一架大型民用直升機AC313首飛成功;第三代核電AP1000核島鍛件全部研制成功;建成納米材料綠色印刷制版技術中試線;成功研制出單價、雙價轉基因抗蟲棉,打破了跨國公司壟斷……”4月7日,中國科協舉行2011年學術建設發布會,中國科協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作專題報告。 今天下午,中國科學院在京舉辦主題為“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探索、實踐與思考——紀念聯合國環發大會‘里約宣言’簽署20周年”的報告會,該報告會也是中科院學部“科技創新與戰略決策”高層論壇系列活動之一。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杜鷹、中國科學院科技政
5月4日,中國科學院與大連市政府在大連簽署全面科技合作戰略協議,雙方將圍繞大連市石油化工、新能源、智能制造等產業的技術需求,通過人才交流、推廣先進實用性技術、共建各類研發平臺等形式,為大連市創新發展和經濟建設服務。 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遼寧省委常委、大連市委書記唐軍,大連市市長肖盛
2017年年末,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化學所”)園區里呈現出奮發昂揚的氣象。 和接近冰點的氣溫截然不同,化學所研究員王樹的實驗室中熱火朝天。最近,研究人員在自行搭建的一臺光電轉換檢測儀器上觀察到了不同尋常的光電流,意味著他們利用聚噻吩和類囊體合成的復合材料能夠提高光合作用效率。這將為
2002年度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高自友教授的研究成果“基于行為的城市交通流時空分布規律與數值計算”獲2011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997年度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教授(左3)團隊慶賀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2009年度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潘建偉教授在
2017年8月29日至31日,2017中國國際納米科學技術會議在北京召開,來自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0多名代表齊聚一堂,共同研討納米科技的未來。 1974年,當日本科學家谷口紀男提出“納米技術”一詞時,科學家們對其未來并不樂觀:盡管這是一種“奇妙的科學工具”,但預計未來25年內不會對主
開欄寄語: 2016年10月,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將迎來60周歲生日。60年來,幾代化學所人不懈努力,頑強拼搏,勇攀高峰,形成了“創新、求是、團結、奉獻”的優秀文化,為我國科技事業、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如今,化學所以基礎研究為主,正在有重點地開展國家急需的、有重大戰略目標的高新技
記者從9月5日在京舉行的“2013年中國國際納米科學技術會議”上獲悉,我國納米科學技術在前沿基礎研究、應用與成果轉化、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已成為世界納米科技研發大國,部分基礎研究躍居國際領先水平。 據介紹,納米科技在信息、能源、環境、國家安全、人民健康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主要
開欄寄語:2016年10月,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將迎來60周歲生日。60年來,幾代化學所人不懈努力,頑強拼搏,勇攀高峰,形成了創新、求是、團結、奉獻的優秀文化,為我國科技事業、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如今,化學所以基礎研究為主,正在有重點地開展國家急需的、有重大戰略目標的高新技術創新研究,
合作項目172項、培養人才174名、發表論文905篇……日前,中國科學院公布了中科院與香港地區聯合實驗室第五次(2013—2017年)評估工作的相關評估結果。 在參與評估的聯合實驗室中,香港方面,香港中文大學與中科院合作的實驗室數量最多;中科院方面,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與香港合作的實驗室數
以納米技術與環境安全為主題的第314次香山科會學議11月27日在北京舉行。充分認識納米技術的發展給環境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明確和預防納米技術應用過程中可能存在的環境風險成為與會科學家關注的焦點。 新技術同樣存在風險 納米科技是21世紀的主流技術之一,目前人造納米材料已經廣泛應用到醫
白春禮作主席團報告 建設高水平科技智庫,為創新驅動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在中國科學院第十八次院士大會上 白春禮 (2016年6月1日) 各位院士,同志們: 5月30日,中國科學院第十八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會與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同時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