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太平洋海底發現上千種新型微生物
美國海洋生物學家在太平洋的俄勒岡州沿海的深海熱液噴口發現了上千種微生物新物種。參與該項研究的科學家來自于緬因州的伍茲霍爾海洋生物實驗室以及華盛頓大學的大氣和海洋聯合研究所。 利用一種被稱為“454標簽測序法”的新型分析技術,科學家們分析了微生物和古生菌的1百萬個DNA序列。這些DNA取自于太平洋軸向海山深海火山的兩個熱液出口處的微生物樣本。研究人員最終發現那些地區存在3000種不同的古生菌,微生物的種類更是超過了37000種。 該篇文章的主要作者、海洋生物實驗室的Julie Huber表示:這些細菌大多數此前從未見報道過,其中有上百種與我們如今所知的微生物相差甚遠,以至于只能判斷其所屬門類。很明顯,繼續取樣進行研究以確定其所屬的種類是必不可少的。 該項研究結果發表在《科學》雜志上。 原文鏈接:http://www.sciencedaily.com/upi/index.php?feed=Sc......閱讀全文
《科學》:太平洋海底發現上千種新型微生物
美國海洋生物學家在太平洋的俄勒岡州沿海的深海熱液噴口發現了上千種微生物新物種。參與該項研究的科學家來自于緬因州的伍茲霍爾海洋生物實驗室以及華盛頓大學的大氣和海洋聯合研究所。?利用一種被稱為“454標簽測序法”的新型分析技術,科學家們分析了微生物和古生菌的1百萬個DNA序列。這些DNA取自于太平洋軸向
Science子刊:在深海中,病毒對古生菌進行大屠殺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在深海沉積物的微生物群體中,古生菌(archaea, 也譯作古細菌)遭受的病毒感染頻率通常是細菌的兩倍,盡管后者更加豐富。考慮到深海生態系統的巨大規模,這一結果表明古生菌-病毒關系可能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主要促進者。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6年10月12日那期Science
南極古生菌揭示病毒來源
發現pR1SE的南極洲湖泊圖片來源:Alyce Hancock 一種罕見的南極微生物或許為破解進化過程中最大的謎題之一 ——病毒的起源提供了線索。相關成果日前發表于《自然—微生物學》雜志。 病毒和其他生命形式不同。可以說,它們根本不算活著。所有其他生命都由細胞構成,而細胞是能獨立養活自己和繁
《自然》:科學家找到“隱藏”的新型產甲烷古菌
近日,農業農村部沼氣科學研究所厭氧微生物創新團隊聯合荷蘭瓦赫寧根大學等多家單位,發現并分離培養了一株非廣古菌門的新型產甲烷古菌。7月24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Nature)期刊上。 產甲烷古菌在地球生命起源進化、全球氣候變化和碳素循環中起著重要作用。傳統觀點認為產甲烷古菌隸屬古菌域廣
《自然》:科學家找到“隱藏”的新型產甲烷古菌
近日,農業農村部沼氣科學研究所厭氧微生物創新團隊聯合荷蘭瓦赫寧根大學等多家單位,發現并分離培養了一株非廣古菌門的新型產甲烷古菌。7月24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Nature)期刊上。佛斯特拉門古菌 。受訪者供圖產甲烷古菌在地球生命起源進化、全球氣候變化和碳素循環中起著重要作用。傳統觀點認為產
Science:新測序法挖掘新的核糖調控元件
最近,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分子遺傳學系的副教授Rotem Sorek帶領的一個研究小組,開發出一種新的測序技術,為細菌核糖調控打開了大門。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Science》雜志。 當涉及到調節基因時,細菌與真核生物有很大的不同。在細菌中,稱為核糖開關(riboswitches)的功能性調控
新疆生地所揭示咸海岸上土壤微生物對土壤地球化學響應
研究湖域退縮與湖水咸化對咸海湖岸生態組演化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生態學意義,有助于解釋湖岸生態組與環境條件間的相互作用。伴隨咸海湖面退縮,干涸的湖床出露地表,被逐漸風化為土壤,形成廣泛的現代環境參數梯度(如鹽度),咸海是研究湖岸生態組響應湖域退縮的理想場所。目前,對于湖泊持續干涸導致岸上土壤中微生物如
南京土壤所氨氧化古菌功能多樣性研究取得新進展
地球上的高等動物和植物通常存在一定的地理分異規律,如諺語中常說的“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但長期以來由于技術手段的限制,土壤微生物的地理分異規律及其功能意義卻不甚清楚。 最近,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賈仲君課題組與何園球團隊合作發現,酸性土壤中(pH4.9)存在一種活性氨氧化古菌,與該古菌親緣關
昆明植物所在嗜鹽古菌質粒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古菌是生活在極端自然環境(如高溫、低溫、強酸、強堿、高壓、厭氧或高鹽)的一類特殊微生物。嗜鹽古菌是古菌域真古菌界中的一個重要類群,主要分布于各種高鹽環境,在醫藥和化工等方面具有應用前景。嗜鹽古菌質粒研究為更好地開發利用嗜鹽古菌資源和揭示高鹽環境基因水平轉移奠定基礎。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
外國學者研究發現土衛二有古菌或微生物
如果冰冷的土衛二和人們推測的相符,則某些微生物可以利用二氧化碳和氫氣生長并產生甲烷。除此之外,研究人員認為土衛二巖核內發生的地化反應或能給這些微生物的生長提供充足氫氣。相關論文2月28日刊登于《自然—通訊》。土衛二巖核內的反應或能為微生物生長提供氫氣。圖片來源:美國宇航局 土衛二是人們搜索潛在
乙烷消失的“幕后推手”是誰
在自然界,許多有機物的生物降解需要氧氣來提供能量。 然而,自然界還普遍存在著無氧或缺氧環境,微生物如何在這樣的條件下活下去,并且有效處理環境中的“疑難雜癥”,其背后機制是科學家們一直想要解析的生命奧秘。 無氧或缺氧,科學上被稱為厭氧。 近日,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朱永官團隊參與的
研究發現深海微生物新物種并揭示其元素循環驅動機制
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是地球系統科學的核心研究方向之一,對碳、氮、磷、硫及重金屬等元素在地球圈層中的循環過程進行描述、示蹤和預測是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研究的重要內容。在地球各種生命形式中,微生物因其類型多樣、分布廣泛、物質代謝方式豐富,在元素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中發揮著關鍵的驅動作用。深海微生物具有豐富的遺傳
我國學者發現海洋異養古菌類群在富營養河口的勃發機制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41530105、91428308 )等資助下,南方科技大學海洋與工程系講座教授張傳倫(國家“千人計劃”特聘教授)牽頭的“南方科技大學古菌地球組學重點實驗室”近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首次報道了海洋古菌MG-II在富營養河口的持續勃發現象,并獲得了該類群的全基因
微生物所在古菌基因組復制起始領域取得新進展
基因組復制是生命得以存在和延續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遺傳過程。與細菌染色體通常只有一個復制起點不同,真核生物和許多古菌的染色體均具有多個復制起始位點。這些復制起始元件可能具有不同的活性以適應體內外環境的變化,如在真核生物中普遍存在休眠狀態的復制起始位點,如何解析這些休眠復制起點的激活機制及
古菌:無所不在-活出極限
22日返回廣州的“實驗3”號科考船圓滿完成中巴首次聯合科考任務,兩國科學家對莫克蘭海溝開展了地質、生物與微生物等綜合考察。圖為神秘美麗的莫克蘭海溝海景“實驗3”號科考期間,科學家在莫克蘭海溝目標海域首次獲得第一手生物樣品。 經過12230海里的航行,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實驗3”號科考船圓
中國科學家首次揭示古菌中假尿嘧啶全局圖譜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8082.shtm
科學家用測序技術分析炎熱潮濕環境中的古DNA
?Loltun灰巖洞涼爽的氣候可能保護動物骨頭中的DNA免受尤卡坦半島高溫的侵襲。 當2009年Tania Gutiérrez García將40塊噬齒類動物的頜骨打包放入比鞋盒還小的包裹并帶往加拿大時,她非常確信自己將失望透頂。當時,Gutiérrez是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生物
關于產甲烷菌的內容簡介
產甲烷菌是一類能夠將無機或有機化合物厭氧發酵轉化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的古細菌。產甲烷菌是重要的環境微生物,在自然界的碳素循環中起重要作用。 [1] 1979年,Balch和Wolfe通過16S rRNA測序 將產甲烷菌發展為3目(甲烷桿菌目、甲烷球菌目、甲烷微菌目)4科7屬14種。1993年,Bo
Science-:以菌治瘤
盡管嵌合抗原受體(CAR)-T細胞在治療血液惡性腫瘤方面已取得顯著成功,但實體瘤的有效靶向作用仍然有限。與血液惡性腫瘤細胞普遍表達抗原靶標CD19不同,實體瘤上的腫瘤相關抗原具有異質性和缺乏特異性的特點,一方面靶向治療的選擇壓力會引起抗原陰性復發,使不表達目的抗原的癌細胞持續增殖,另一方面會導致
微塑料影響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等的研究獲進展
微塑料污染已在世界范圍內成為日益普遍的問題,但其對土壤環境的影響有待探究。近日,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姚槐應團隊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技術、實時熒光PCR方法、細菌16S rRNA和真菌ITS高通量測序技術以及溫室氣體監測氣相色譜(GC)法,研究了微塑料污染對菜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和
微生物限度檢查法的菌計數
細菌、霉菌及酵母菌計數計數培養基的適用性檢查。 細菌、霉菌及酵母菌計數用的培養基應進行培養基的適用性檢查,成品培養基、由脫水培養基或按培養基處方配制的培養基均應檢查。菌種試驗用菌株的傳代次數不得超過5 代(從菌種保存中心獲得的冷凍干燥菌種為第0 代)。應采用適宜的菌種保藏技術進行保存,以保證試
【盤點】單細胞測序研究進展一覽
細胞是生物學的基本單位,近年來研究人員正努力地嘗試將它們進行單個分離、研究和比較。而應用而生的就是單細胞測序技術,該技術是指DNA研究中涉及測序單細胞微生物相對簡單的基因組,更大更復雜的人類細胞基因組。而隨著測序成本的大幅度下降,破譯來自單細胞的30億堿基的基因組并對逐個細胞進行序列比較已經開始
【盤點】單細胞測序研究進展一覽
細胞是生物學的基本單位,近年來研究人員正努力地嘗試將它們進行單個分離、研究和比較。而應用而生的就是單細胞測序技術,該技術是指DNA研究中涉及測序單細胞微生物相對簡單的基因組,更大更復雜的人類細胞基因組。而隨著測序成本的大幅度下降,破譯來自單細胞的30億堿基的基因組并對逐個細胞進行序列
單細胞DNA測序揭示微生物“暗物質”
據《自然》雜志網站7月14日(北京時間7月15日)報道,天文學家們認為,宇宙總物質量的23%由彌漫于其間且肉眼看不見的“暗物質”組成;現在,美國科學家進行了微生物“暗物質”研究,他們用單細胞DNA測序技術對多種微生物的基因組進行測序后發現,微生物遠比我們所知道的要豐富多樣,研究同時揭示了不同物種
2013年04月05日《科學》雜志精選
封面故事:類似生物組織的3-D印刷材料 A Tissue-Like Printed Material 新的研究顯示,一種三維材料可能在未來模仿組織中細胞的行為。由Gabriel Villar及其同事研發的組織樣材料具有軟橡膠的密實度,并且其質地與大腦和脂肪組織相似。研究人員的目標是最終構建可
-Science:2014年生命科學領域最佳雇主排名
《科學》雜志自2002年開始每年都要進行生命科學領域“最佳雇主”網上調查,主要測評對象是生物技術、生物制藥、傳統制藥以及相關行業的公司。 近日,Science公布了2014年生命科學行業最佳雇主榜單。榜單前10名中:生物技術公司Regeneron連續3年榮登榜首;基因泰克(
《自然》文章盤點關于基因“剪刀”的五大謎題
它是個非常了不起的工具。我想知道這個系統從頭到尾如何工作。 Francisco Mojica并非第一個看見CRISPR的人,但他可能是第一個為它著迷的人。他還記得1992年當他首次瞥見可能引發一場生物技術革命的這個微生物免疫系統的那一天。他在評估地中海嗜鹽菌的基因測序數據,注意到14個不尋常的
《自然》文章盤點關于基因“剪刀”的五大謎題
原核生物利用CRISPR-Cas抵抗在細胞上形成圖中結構的病毒。?它是個非常了不起的工具。我想知道這個系統從頭到尾如何工作。Francisco Mojica并非第一個看見CRISPR的人,但他可能是第一個為它著迷的人。他還記得1992年當他首次瞥見可能引發一場生物技術革命的這個微生物免疫系統的那一天
關于產甲烷菌的基本信息介紹
產甲烷菌,是專性厭氧菌,屬于古菌域,廣域古菌界,寬廣古生菌門。產甲烷菌是一類能夠將無機或有機化合物厭氧發酵轉化成甲烷和二 氧化碳的古細菌。產甲烷菌是重要的環境微生物,在自然界的碳素循環中起重要作用。迄今已有 5種產甲烷菌基因組測序完成。基因組信息使人們對產甲烷菌的細胞結構、進化、代謝及環境適應性
2.7萬份樣本采集分析-首份地球微生物多樣性數據集出爐
英國《自然》雜志10月31日發表了一篇微生物學重要論文:科學家通過分析2.7萬份來自全球范圍內不同環境所得的微生物樣本,對細菌和古菌的多樣性進行了前所未有的深入解讀。該元分析屬于地球微生物組計劃(EMP)第一期的一部分,該計劃的最終目標是表征地球上所有的微生物。 微生物生態研究的一個重要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