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暖背景下,大多數植物的早期物候隨增溫提前已成為共識。但有研究發現這種提前趨勢放緩,甚至出現了相對穩定或者延遲的趨勢。這種植物物候隨增溫而出現的非線性或逆向的變化被認為是由干旱、光周期或者養分限制等引起。然而,很少有人定量評估氣候晝夜非對稱性增溫模式對早期物候序列的影響,尤其是青藏高原。理論上,冬春季的日最高溫和夜最低溫的變化可能會改變植物的積溫和積冷需求,從而對早期物候變化具有相反的影響。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汪詩平課題組利用山體垂直帶雙向移栽試驗驗證了晝夜非對稱性增溫對早期物候序列相異效應的假設。該試驗在青藏高原海北站開展,將不同海拔高度3個帶土植物群落進行雙向移栽,并且每個海拔有3個對照組。同時連續3年對所有小區以間隔3-4天的頻率觀測6種共有植物的早期物候序列(返青、現蕾以及開花)變化。 研究發現冬季晝夜溫度變化對早期物候序列的影響是相反的,白天增溫會提前物候期,而夜間......閱讀全文
植物物候學是氣候變化的敏感指標,在調節植物碳吸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以往物侯變化研究主要集中在春季溫度和積雪融化時間的影響上,對于控制秋季葉片衰老時間的因素尚未明晰。中科院地理資源所研究員吳朝陽等聯合國外專家開展的一項針對北半球植被秋季落葉期物候與晝夜溫變化的研究有望填補這項空白,近日相關研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