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大氣顆粒物防治立新規完不成目標任務就限批
《江蘇省大氣顆粒物污染防治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日前正式出臺,將于8月1日起實施。這是江蘇省在大氣污染防治方面制定的首個政府行政規章。 《辦法》指出,對設區的市、縣(市)人民政府未制定限期達標方案,或者在規定期限內未完成目標任務的,由上級人民政府通報批評,上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督促其限期達標;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可以暫停審批這一地區排放大氣顆粒物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 為何立法? 綜合防治大氣污染 《辦法》作為控制大氣顆粒物污染的指導性文件,旨在從源頭減少直接排放的固態顆粒物,保護人體健康,改善空氣清潔度,提高大氣能見度;同時,明確顆粒物污染防治工作涉及的相關部門職責,建立部門聯動機制,實現相關管理權和治污監管責任的統一。 “《辦法》對于江蘇省而言有特別的意義。目前,江蘇省除了《機動車污染防治條例》這個單項的條例,還沒有一部關于大氣污染防治的綜合性法律、法規,所以此次先以省政府規章的形......閱讀全文
哈爾濱將提高大氣污染排放標準 防治尾氣污染
為了進一步減少大氣污染和霧霾天的發生,環保部近日公布了《關于執行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的公告》,此次重點控制區共涉及19個省(區、市)4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兄弟城市沈陽作為重點控制區,將在下月1日開始執行“最嚴排放標準”。據環保專家介紹,執行“特別排放”意味著沈陽市污染物排放總量
大氣污染防治有助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與大氣污染防治有何關系?近日發布的《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18:聚首卡托維茲》(以下簡稱《報告》)指出,城市大氣污染防治行動具有顯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協同效應。 鼓勵不同城市出臺差異化協同控制方案 現階段,我國各大城市普遍面臨著日益嚴峻的局地大氣污染防治與溫室氣體減排的雙重壓力
環保專家建議:北京重點關注大貨車污染排放防治
《北京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將于3月1日起實施。記者從市環保局獲悉,目前北京543萬輛機動車中約占5%的重型車,其氮氧化物排放量高達機動車排污量的50%。環保專家建議,北京今后應重點關注大貨車等重型車的污染排放防治。 中國石油大學地球化學與環境科學系教授張強斌告訴記者,如果大貨車、大客車的排
水污染防治措施--重金屬污染防治
重金屬污染防治由冶金、電鍍,石油化、機械制造等廢水排放出重金屬而引起的水質污染,是最早被人們發現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造成危害的。環境保護工作多是從防治水體重金屬污染開始,排放有關重金屬的企業必須有處理措施。目前我國重金屬污染已基本得到控制,水環境重金屬濃度已基本達標,僅個別時段、局部河段還不能完全達
環保部正試點大氣汞排放監測將開展汞污染防治
環保部正在積極推進燃煤電廠大氣汞排放監測試點工作。昨天,環保部表示,該部將對試點地方進行調研。剛剛發布的《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也提出,將開展大氣汞排放污染防治。 汞是環境中一種生物毒性極強的重金屬污染物,它進入生物體后很難被排出,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在過去的十
船舶排放成污染防治盲點 燃料硫含量是柴油百倍
7月1日開始,已被兩度推遲的柴油車國四排放標準正式實施,這意味著我國在大氣污染防治方面又進一步。但《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當前我國在大氣污染防治方面仍存在一盲點船舶排放污染。數據顯示,2010年僅全國內河船舶氣體排放的污染物總量就超過100萬噸,而在船舶聚集的沿海港口地區,各類船舶氣體排放的污
水污染防治措施--痕量有機污染物防治
痕量有機污染物防治世界發達國家正面臨著這個問題。我們在解決了耗氧有機物污染之后,也會將重點轉向痕量有毒有害有機物污染的防治。正如前述,這些污染物濃度雖低,但有致畸、致突變、致癌作用,有干擾內分泌效應,有生殖遺傳毒性,有急性、慢性毒性等。為了保護人體健康,各國都花費很大代價去解決這個問題。目前我們已起
四百億污染防治資金!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財政部黨組書記、部長劉昆日前在《求是》發表署名文章透露,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財政調整支出結構,向綠色發展、環境保護、生態修復等重點領域傾斜,累計投入1.16萬億元,年均增長15.7%,高于同期中央財政支出9.5%的增幅。 圖片源自網絡 劉昆指出,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是財政部門的
我國最大汞排放源仍處監管真空 汞污染防治面臨空前壓力
11月6日,美國向聯合國交存了《水俁公約》的“接受文書”,成為全球首個簽署并批準該公約的國家。據悉,該公約在經過50個國家的政府批準后,有望于2016年生效。有專家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截止到目前,我國汞排放與污染還處于底數不清的階段,一些政策、法規、標準、體系缺失,我國最大的汞排
我國最大汞排放源仍處監管真空 汞污染防治面臨空前壓力
11月6日,美國向聯合國交存了《水俁公約》的“接受文書”,成為全球首個簽署并批準該公約的國家。據悉,該公約在經過50個國家的政府批準后,有望于2016年生效。有專家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截止到目前,我國汞排放與污染還處于底數不清的階段,一些政策、法規、標準、體系缺失,我國最大的汞排放源仍處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