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首屆中巴科技創新合作研討會上,巴基斯坦駐華使館科技參贊阿塔·烏爾·萊赫曼先生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取得的科技創新成果舉世矚目。 萊赫曼說:“中國和巴基斯坦彼此信任,彼此幫助,是比山高、比海深、比蜜甜,全天候24小時的戰略合作伙伴、朋友加兄弟關系,我們在任何時候都會無條件地支持中國。” 自從1976年5月,中巴簽署第一份“科技合作協定”框架后,雙方到2017年,實現了400多個科技項目的合作,其中包括專業知識交流、組織科技人員培訓與交流,以及聯合開展科技研究項目,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萊赫曼表示:“中巴科技合作正當其時、大有可為。” 18個科技合作協議支撐中巴合作框架 多年來,在中巴科技部門共同簽署的18個科技合作協議框架下,兩國共建了圍繞中巴經濟走廊的基礎研究、可再生能源及納米材料三個聯合研發中心,并將信息通訊、大數據、物聯網、生物技術、人工智能和海洋科技6個領域列為優先發展方......閱讀全文
日前舉行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再一次讓中國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秉承共商、共享、共建原則而建設的“一帶一路”也再一次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 其實,自倡議于2013年秋天被提出以來,“一帶一路”建設就從未離開過公眾的視野。三年多來,它實現了從無到有、由點及面,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
國際科技合作早已不是個新鮮事兒。 30年來,在“平等互利、成果共享、保護知識產權、遵從國際慣例”的原則下,中國國際科技合作突飛猛進。 然而,在林林總總的科技合作內容中,卻總不如一個“民生”來的更為觸動人心。 成都山地所,扛起的就是中國與世界各國科技合作中“民生”這桿大旗。 堰塞湖處置、
11月7日,2016“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國際研討會在北京開幕。記者韓霽 攝 科技創新如何成為引領“一帶一路”建設和共同發展的重要驅動力?11月7日在京開幕的2016“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國際研討會,吸引了來自世界37個國家的350多名科技界人士,大家圍繞“一帶一路”科技合作中共同關心的話題——科
10月22日至25日,由智能機械研究所承辦的中國-巴基斯坦雙邊飲用水處理納米技術研討會召開。 本次會議由巴基斯坦駐華大使館倡議并經中國科學院審批。巴基斯坦駐華大使館是在看到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走近科學》欄目播出了“咱村喝上納米水”的專題報道后,了解到科技部重大研究計劃納米專項“應用納米技術
成都山地所與中鐵二院在川藏鐵路沿線開展聯合野外科學考察崔鵬院士等在中巴公路改擴建工程現場處置堰塞湖災害 當一家科研機構決定向“改革”要發展動力的時候,必然要經歷一個“重新審視、痛定思痛”的艱難歷程。 他需要再次回答“什么是特色”、“主戰場在哪里”、“需求如何帶動學科發展”等一系列核心問題,并得讓
8月12日零時15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將巴基斯坦通信衛星1R成功送入預定軌道。這是我國首次向亞洲用戶以“在軌交付”方式出口衛星,也是我國今年首次為國際用戶提供商業衛星出口服務。新華社記者 殷博古攝 8月12日零時15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
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將于11月5日上午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出席開幕式并發表主旨演講。屆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所屬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新聞頻道、中文國際頻道、中國國際電視臺各外語頻道,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將進行現場直播。央視網、央視新聞移動網等中央
近日,赤道幾內亞科學委員會副主席薩巴德爾一行來到位于河北石家莊市的中科院遺傳發育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以下簡稱農業資源研究中心)會談雙方合作事宜。 薩巴德爾對農業資源研究中心在農業和人才培養方面的發展與成就表示贊賞。“此次會談能夠成為雙方開展合作的良好契機,中心有著先進的農業技術,相信能為赤道幾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0日發布《新時代的中國國際發展合作》白皮書。全文如下:新時代的中國國際發展合作(2021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目錄前言一、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引領新時代中國國際發展合作(一)中國國際發展合作的文化根脈和精神源泉(二)新時代的中國國際發展合作觀(三)中國國際發展合作的政
2012年8月17日,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現場考察指導西藏樟木滑坡防治工作2016年10月26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中國科學院《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工程建設成效評估》發布會。 自然災害頻繁、生態環境脆弱、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遭到威脅,橫亙在中國山區面前的問題,讓陸域國土面積三分之二的山區、40
3月30日,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和新疆塔什庫爾干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以下簡稱保護區管理局)達成協議,雙方聯合共建“帕米爾高原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帕米爾高原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位于喀什地區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以下簡稱塔縣)。塔縣地處帕米爾高原西部,距喀什市2
巴基斯坦N-J水電工程是中巴經濟走廊上的重大能源項目,也是巴在建最大水電工程,因其特殊的戰略位置和電能供應地位,被譽為“巴基斯坦的三峽工程”。 由于該工程地處喜馬拉雅山區,屬典型構造高應力區,隧道掘進機(TBM)施工過程中巖爆頻發,給施工人員及設備帶來極大危害。 為解決工程遇到的世界級難題
6月12日,科技部萬鋼部長在云南昆明分別會見了來華參加首屆中國—南亞技術轉移與創新合作大會的斯里蘭卡高教與研究部部長薩拉特·阿穆努咖馬、巴基斯坦科技部長拉納·侯賽因、尼泊爾科技環境部常秘克里希那·保德爾和阿富汗通信與信息部部長阿卜杜勒·瓦希迪。 在會見薩拉特·阿穆努咖馬部長時,萬鋼部長回顧
甘肅省科學院地質自然災害防治研究所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隊19日從蘭州出發,開始對中巴公路喀什至紅其拉莆口岸全長424公里范圍進行為期15天科學考察。 本次科考旨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充分運用天、空、地相結合的技術手段,對中巴經濟走廊(國內段)山地區泥石流進行綜合科考,以查清區域泥石流家底,揭示其成因
2月19日,在習近平主席和巴基斯坦總統馬姆努恩·侯賽因的見證下,科技部王偉中副部長與巴基斯坦計劃、發展和改革部阿赫桑·伊克巴爾部長在人民大會堂共同簽署了中巴科技部關于共建小型水電技術聯合研究中心的諒解備忘錄。 中巴雙方將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聯合建設小型水電技術國家研究中心,依托該中心開展高水
22日返回廣州的“實驗3”號科考船圓滿完成中巴首次聯合科考任務,兩國科學家對莫克蘭海溝開展了地質、生物與微生物等綜合考察。圖為神秘美麗的莫克蘭海溝海景“實驗3”號科考期間,科學家在莫克蘭海溝目標海域首次獲得第一手生物樣品。 經過12230海里的航行,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實驗3”號科考船圓
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巴基斯坦科學基金會合作研究項目初審結果的通知 經公開征集,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巴基斯坦科學基金會(PSF)共收到合作研究項目申請191項。根據我委相關規定,經過初步審查,并與巴方核對清單,確定有效申請為168項,現將通過初審的項
習近平主席2013年訪問哈薩克斯坦時首次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4年來,共建“一帶一路”逐漸從倡議轉變為行動,從理念轉化為實踐。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不僅成為各方普遍認同的合作發展理念,也促成了一系列務實合作成果,推動了沿線國家和地區經濟的增長。展望“一帶一路”建
9月28日,為期18天的“一帶一路”暨發展中國“水土保持與生態修復”培訓班結課,19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學員順利拿到結課證書。 本期培訓班由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發起,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協辦,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承辦,旨在配合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與推進,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及發展中國家科技
關于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巴基斯坦科學基金會合作研究項目初審結果的補充通知 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巴基斯坦科學基金會(PSF)繼續共同資助合作研究項目,經過公開征集,共收到項目申請149份。雙方分別初審并核對后,已發布初審通知。現接到巴方信函勘誤,最終
全國兩會召開在即,在全球化日漸深入的今天,中國政府在這一每年例行的政治盛事中的任何舉動,都吸引著世界各地的目光,正如在丹麥哥本哈根商務孔子學院工作的喬納斯所說:“我盼望看到李克強總理作報告,因為這能了解中國未來發展方向。” 那么,對于中國兩會,老外們都想知道些什么?同國人關心的一樣嗎?他們想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