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煤大秦線 步量中國能源結構變革大局的艱難開端 煤炭,被譽為“工業的糧食”、“神奇的烏金”。它撐起了中國能源供應體系的半壁江山,卻也釀成了大氣污染的一杯苦酒。 面對日益嚴重的霧霾,煤炭究竟何去何從?以煤為主的能源體系又該如何改變?帶著這些問題,上證報記者歷時數月,沿著大秦線,踏訪京、晉、冀多省市,試圖還原和探尋這場煤炭退出、以氣代煤變革大局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退煤啟幕:堆場變草地 一列由數十節黑皮車廂編組的貨車滿載著從山西運來的煤塊、煤粉,緩緩駛入天津港一家大型煤炭企業的碼頭。克虜伯巨型機械臂將貨車拆節,然后夾住車廂兩端向下傾倒,車廂內上百噸的煤塊進入下方巨大的漏斗。經過選檢后,煤炭通過傳送帶一路送至船艙,隨船駛離。 在環渤海的多個港口,上述場景每日循環往復。但若干年后,這樣的忙碌場面或許會因越發頻繁的霧霾危機而改變。 目前,各界普遍認為燃煤發電是造成大氣污染的主要原因。十八屆三中......閱讀全文
隨著秋冬季節到來,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降溫幅度明顯。為了應對寒冷天氣,東北和華北多個城市陸續提前進入采暖期。 由于長期以來這些城市供暖燃料以煤炭為主,而煤炭燃燒容易造成大氣污染物排放增加,因而導致近日東北三省大部分城市集體出現極為嚴重的霧霾氣候,多區域PM2.5指數“爆表”,多
“調整運輸結構應該作為下一階段大氣污染防治的主攻方向。”在3月10日全國兩會民建界別聯組會議討論階段,全國政協委員、環境保護部大氣環境管理司司長劉炳江發言強調,盡快調整交通運輸結構,引導貨運由公路走向鐵路,是落實中央指示精神、改善空氣質量的必要措施。 改善空氣質量,運輸結構調整與產業結構調整、
記者從秦皇島港了解到,受經濟下行、生態建設、節能減排等國家大環境影響,以及自身產能過剩等原因,目前整個煤炭行業市場平淡,供大于求,煤炭價格一路下跌,目前仍沒有止跌回升的跡象。專家認為,到今年底,我國煤炭需求形勢仍難以發生根本性變化,疲軟將成為常態。 嚴控進口煤國內煤炭形勢依舊沒起色 據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