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顯示全球糧食安全接近上限
12月18日,《自然—通訊》報道指出,全球約有30%的糧食作物,包括水稻和小麥等,其產量潛力可能已到達極限。最近有數據顯示,糧食作物的產量已趨于穩定,甚至有急劇下降的趨勢。 對未來糧食產量進行預測,將有助于確保全球糧食安全,但是過往的分析都是建立在產量只增不減這一基礎上,而這一情況已被證明是不可能發生的。一直以來,預測未來糧食作物產量,及其滿足全球食物需求能力的主流方法都是基于歷史趨勢。但是過往的產量提升,大多依賴革新技術,而有些革新技術只屬一次性,因此大部分的預測都過于樂觀。 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Kenneth Cassman及其同事,分析了全球最大谷物生產國的谷物、油、糖、豆類、水稻、小麥和玉米產量,并發現了一個令人擔憂的情況。數據表明,世界上許多過度種植地區,包括亞洲東部、歐洲西北部和美國等,其主要谷物產量近期不是出現減少,就是發生飽和。 根據研究人員推算,產量停滯將影響全球大約33%的大米......閱讀全文
微氣候環境影響糧食產量
以色列巴依蘭大學的科研人員艾塔馬爾·萊恩斯基和烏瑞·達楊研究發現,小區域的微氣候環境對農作物生長有直接影響。 他們是通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氣候遙感衛星數據得出這一結論的。為弄清以色列北部地區的氣候環境,他們收集了該地區10年的衛星觀測數據,并根據當地地形,用數學方法將這些數
蚯蚓豐土助糧食產量上漲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9409.shtm
今年全國糧食總產量65789萬噸
國家統計局14日公布的全國糧食生產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糧食總產量65789萬噸,盡管比2017年減少371萬噸,但減幅只有0.6%,仍處于高位水平,屬于豐收年景。 今年,各地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減庫存較多的稻谷和玉米種植,擴大大豆種植,因地制宜發展經濟作物。初步統計,今年全國糧
研究發現氣候變暖可能影響中國糧食產量
中國農業大學的這項研究發表于《中國農業科學》 記者從近日舉行的中國科協科技期刊與新聞媒體見面會上了解到,《中國農業科學》刊載的一項中國農業大學科研人員的研究發現,全球氣候變暖對中國種植制度氣候區劃北界和糧食產量可能產生影響。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四次評估報告,過去10
2016年我國糧食產量同比下降0.8%
國家統計局根據對全國31個省(區、市)農業生產經營戶的抽樣調查和農業生產經營單位的全面統計,于12月8日公布了2016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單位面積產量、糧食總產量數據。 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13028.2千公頃(169542.3萬畝),比2015年減少314.7千公頃(472.1萬畝),減少0.
遼寧今年糧食總產量突破400億斤
12月15日,據國家統計局遼寧調查總隊糧食產量抽樣調查數據結果顯示:2015年遼寧省糧食總產量為400.5億斤,比上年增加了49.7億斤,糧食總產量居于全國第13位,增幅位居全國第1位。 那么問題來了:從一穗苞米到一壟地再到全省糧食總產量,這沉甸甸的全省糧食總產量是咋算出來的?沈陽晚
黑龍江糧食產量連續7年全國居首
記者從黑龍江省農委獲悉:2017年,黑龍江糧食總產量達到1203.76億斤,實現“十四連豐”,連續七年居全國首位。圖片來源于網絡 近年來,黑龍江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升,農業綜合機械化率、科技貢獻率分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30、10.5個百分點。去年,該省良種覆蓋率穩定
新生物氮肥促糧食作物產量提高10%
3月27日,浙江師范大學化學與生命科學學院金海如教授表示,利用叢枝菌根真菌生產高效生物氮肥的技術目前已經進行推廣試驗,“在我們的田地試驗中發現,這種生物氮肥可以促進提高大豆、高粱和玉米等糧食作物產量10%以上,若全國推廣使用,不僅可以減少化學肥料的使用,而且可以增產幾千萬噸糧食,產生幾百億元的經
2022年中國糧食產量創歷史新高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492783.shtm 中新社北京1月18日電 (劉文文)中國農業農村部總農藝師、發展規劃司司長曾衍德18日在北京透露,2022年中國糧食生產再獲豐收,糧食產量創歷史新高。 當天,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
中國雜交粳稻將是未來糧食產量重要增長點
第四屆中國雜交粳稻科技創新論壇召開???中國雜交粳稻發展空間巨大,將是未來糧食產量重要的增長點。?第四屆中國雜交粳稻科技創新論壇近日在江蘇常熟舉行,科技部農村科技司副司長賈敬敦在論壇發言時指出,目前,中國雜交水稻技術在世界范圍內被廣泛應用,但絕大部分則局限在雜交秈稻,雜交粳稻年種植面積只有500萬畝
今年中國糧食總產量預計達1.3萬億斤以上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5日舉行10月份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布會,中國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付凌暉介紹說,從各地實打實收情況看,秋糧有望增產,全國糧食總產量預計將達1.3萬億斤以上。 付凌暉表示,10月份,國民經濟繼續保持恢復態勢,全國農業增產在望,工業增速回升,高技術制
我國糧食產量連續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
2月23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發布會。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表示,我國糧食產量已連續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糧食供給總量充足、庫存充裕。在國際糧食價格大幅上漲、疫情災情疊加影響的背景下,我國糧食價格保持基本穩定,市場運行平穩。“這充分表
最新預測顯示中國糧食產量或實現十連增
1月26日,中國科學院預測科學研究中心在京發布2013年中國經濟預測。其中,關于農業生產形勢的預測認為,2013年,如果不遇到嚴重自然災害,在天氣條件中等或中等偏差的情況下,中國有可能實現自2004年以來連續第十年糧食增產。 該預測研究的參與人之一、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楊翠紅
研究發現升溫加劇西藏糧食作物產量的減產效應
全球氣候變暖影響糧食安全已引發廣泛關注。以往研究表明,氣候變暖導致全球主要作物平均產量降低,但對高寒地區作物產量的影響仍不確定。 近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生態系統功能與全球變化團隊聯合北京大學、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等機構的科研人員,利用西藏糧食作物產量(以下簡稱“作物產量”)統計數據以及
我國糧食產量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
國家統計局11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糧食生產再獲豐收,全年糧食產量再創歷史新高。全國糧食總產量13908.2億斤,比上年增加177.6億斤,增長1.3%,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 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7.85億畝,比上年增加954.6萬畝,增長0.5%
美大氣研究中心指出:氣候變暖或危及全球糧食產量
今后20年,全球糧食產量的增長也許會因為氣候變暖而減緩。美國斯坦福大學和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的科學家指出,氣候變暖會使主要糧食作物產量增長明顯減緩的風險大幅提高。 研究人員發表在新一期《環境研究通訊》上的論文說,他們用計算機模型模擬了未來的氣候演變,并結合天氣、農作物等相關數據,預測了氣候變化在
糧食產量連續八年超一點三萬億斤
冬至時節,寒風瑟瑟。盡管皖北平原溫度已降至零攝氏度以下,安徽省渦陽縣宋來寶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宋來寶卻并不擔心莊稼地里的麥苗。“目前田里的麥苗80%以上是壯苗,抗凍性強。” 宋來寶告訴記者,2022年他種植了約3000畝小麥,苗情長勢好得益于前期科學種植,“播種期里,我對農田進行了兩次機
2021年全國糧食總產量13657億斤-同比增長2.0%
據國家統計局網站消息,根據對全國31個省(區、市)的抽樣調查和農業生產經營單位的全面統計,2021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單位面積產量和總產量分別如下: 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17632千公頃(176447萬畝),比2020年增加863千公頃(1295萬畝),增長0.7%。其中谷物播種面積100177
我國每年糧食損失浪費量相當于2億畝耕地產量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我國"舌尖上"浪費觸目驚心,而餐桌上游的整個糧食產后損失同樣嚴重。國家糧食局局長任正曉近日透露,我國每年的糧食損失浪費量大約相當于2億畝耕地的產量,比第一產糧大省黑龍江省一年的產量還要多。 據國家糧食局局長任正曉介紹,糧食從生產出來到擺上餐桌過程很長,每個環節都
農業部預計2017年中國糧食產量1.2萬億斤以上
記者16日從中國農業部獲悉,目前,中國秋糧收獲已近七成,全年糧食生產大局已定。據農業部初步預計,2017年糧食產量將保持在1.2萬億斤以上。 農業部統計顯示,2017年中國糧食種植面積穩定,預計今年糧食播種面積16.8億畝,與上年持平略減,單產繼續保持穩定,預計小麥、稻谷產量略增,玉米繼續減少
惡劣天氣影響糧食產量-糧農組織10月份食品價格指數升高
2015年11月5日 聯合國糧農組織今天發表通報表示,該機構食品價格指數10月平均數接近162點,比9月份上漲3.9%,但比去年同期下跌16%。糧農組織表示,因不良天氣條件而引發的對食糖和棕櫚油供應減少的擔憂是導致10月食品價格走高的主要原因。 糧農組織5日表示,該機構食糖價格10月的
“北大荒”巨變成“大糧倉”-黑龍江糧食產量70年增15倍
22日,黑龍江省“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系列新聞發布會農業專場發布會在哈爾濱舉行,黑龍江,這個中國農業大省,經過70年的發展,從昔日的“北大荒”,建成了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成為世人矚目的“北大倉”,成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一塊“壓艙石”。 70年來,黑龍江省糧食總產量連續
專家釋疑海水稻畝產量低于理論產量:耕地狀況決定產量
圖片來源于網絡 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主持的全國大面積試種海水稻試驗再次測產。10月10日,青島城陽區鹽堿地稻作改良示范基地試種的海水稻以實打畝產量261.39公斤收官,約為其理論畝產量669.24公斤的四成。 兩種產量為何如此懸殊,有網友提出疑惑。 為此,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副主任張國棟向記
2022年目標10億畝高標準農田-穩定糧食產能約占產量八成
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關于切實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見》,提出到2022年全國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以此穩定保障1萬億斤以上糧食產能;到2035年全國高標準農田保有量進一步提高。 這是記者25日從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了解到的。 農業農村部副部
糧食為什么陳化?怎么避免糧食陳化?
這些年,跟著社會生活水平的進步,大家對食物的精度也需求更高。如今,大家不只需求能處理溫飽疑問,并且還需求能吃到養分豐厚、口感好、食味品味分值高的糧食。這就給咱們糧食作業者提出了一個重要課題:怎么推遲糧食陳化,堅持儲糧質量。為此,我就影響糧食陳化的首要要素和推遲儲糧陳化的辦法談點觀點。 一、影響
提高礦物浮選產量
最常見的選礦方法是泡沫浮選法。控制pH值對于最大程度提高礦物產量、減少化學物質使用量以及改變ζ 電勢至關重要。我們名為《pH、ζ 電勢與泡沫》的白皮書詳細闡述了 pH值 對于泡沫浮選法效率的重要性以及智能電極管理技術如何進一步提高效率。泡沫浮選法或許是應用最廣泛的選礦與富集方法。添加捕收劑和調整劑對
硫酸亞鐵銨的實際產量低于理論產量的原因
硫酸亞鐵銨的實際產量低于理論產量可能是生產過程中溶解掉了一些,也可能是在空氣中氧化掉了一部分的硫酸亞鐵銨。
硫酸亞鐵銨的實際產量低于理論產量的原因
硫酸亞鐵銨的實際產量低于理論產量可能是生產過程中溶解掉了一些,也可能是在空氣中氧化掉了一部分的硫酸亞鐵銨。
國際糧食峰會論劍糧食與食品安全
近日,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指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和中國經濟年鑒社聯合主辦的“2014中國糧食與食品安全戰略峰會”在北京召開。本次峰會以“改革創新持續提升糧食與食品安全保障能力”為主題,著眼于全面深化糧食和農業政策改革,重點探討糧食與食品安全戰略、糧食貿易、農業科技創新、農業
糧食粘度儀為儲備糧食檢測品質
解決溫飽的時代已經成為了歷史,現如今的人們更追求的是吃好,吃營養。這樣反應出一個問題,那就是糧食的產量有了一個跨越式的提升。糧食的剩余就涉及到糧食的存貯,如果保存的不好糧食就會變質,失去它的價值。 由于采用了科學育種、種植和高效農業的推廣、普及,尤其是近幾年我國糧食的產量逐年大幅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