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理工大學副教授楊希川和博士研究生張福國近日研發的低成本、高效率新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展示出優異的穩定性,通過了室內1000小時的光照穩定性測試,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走向產業化解決了很多關鍵性難題。成果發表于《納米—能源》。 鈣鈦礦電池具有成本低廉、工藝簡單(適用于各種產業化技術,包括溶液操作、卷對卷加工、熱蒸鍍等)等優勢。但其發展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自然環境穩定性瓶頸,以及Pb的毒性、環境污染和材料循環利用等關鍵技術問題。 研究人員率先將廉價的、無摻雜的納米棒狀的酞菁銅作為空穴選擇性接觸材料,取代合成困難、價格昂貴并需要摻雜的空穴傳輸材料,同時用低溫碳取代金作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對電極。測試發現,酞菁銅納米棒的應用有效地促進了電荷的分離、抑制了電子的復合,經優化,該類電池獲得的光電轉換效率達16.1% ,是目前基于碳對電極效率最高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閱讀全文
芯片器官 微生物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區塊鏈 二維材料 芯片器官帶來生物學新視野 很多重要的生物學研究和實用藥物測試只能通過研究某個器官在工作時的“一舉一動”才能進行,一項新技術能在微芯片上培育功能性的人類器官模塊,這種“芯片器官”或許可滿足這一需要,使科學家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研究生理
能源問題和環境問題不斷將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推向研究前沿。今年以來,Science/Nature已刊發十多篇相關研究成果,其中光伏有關成果8項。特此,小編將其匯編整理,希望對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有所啟發。 1. Nature : 23.3%!22.7%認證效率,P3HT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韓國化學技
2014已經翻過,來自世界各地的化學工作者們在過去的一年中做出了哪些精彩的發現?美國化學會主辦的化學化工領域著名新聞媒體《化學化工新聞》從年內諸多報道中精選出十項重要的科研成果,與我們一同分享化學學科各個領域的重要進展。1.元素周期表:氧化態的新紀錄在銥的化合物中實現 氧化態表示化合物中某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因其成本低、轉換效率高,成為目前光伏領域的前沿研究熱點。但是,穩定性、大面積制造、效率轉化等諸多挑戰越來越成為國內科研人員必須直面的問題。 兩年前,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游經碧課題組成功實現鈣鈦礦電池轉換效率的突破。 就在不久前,南京工業大學先進材料研究院教授陳永華與
日前,化學化工界重要媒體,美國化學會主辦的《化學化工新聞》依照慣例,總結了剛剛過去的一年中化學領域所取得的重要成果。筆者特將其中主要內容編譯整理如下,以饗讀者。 機器學習在化學領域的進一步應用 人工智能逐漸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已是不爭的事實,而人工智能在化學領域的應用也是化學家們關注
日前,化學化工界重要媒體,美國化學會主辦的《化學化工新聞》依照慣例,總結了剛剛過去的一年中化學領域所取得的重要成果。筆者特將其中主要內容編譯整理如下,以饗讀者。機器學習在化學領域的進一步應用 人工智能逐漸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已是不爭的事實,而人工智能在化學領域的應用也是化學家們關注的焦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太陽能研究部薄膜硅太陽電池研究組研究員劉生忠和陜西師范大學研究員楊棟團隊與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教授Shashank Priya帶領的團隊合作,在平面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是當前太陽能光伏領域的研究熱點。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可以用溶液法制備,同時具有較高的光電轉化效率,未來有望像印刷報紙一樣印刷太陽能電池,使低成本太陽能電池走進千家萬戶。 與傳統的薄膜電池不同,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在不同的測試條件下(不同電壓掃描方向和速度),會表現出不一樣的
今天(2019年8月9日),Science(《科學》)在線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趙一新團隊在CsPbI3全無機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最新研究成果:“Thermodynamically stabilized β-CsPbI3–based perovskite solar cells with efficie
新光伏材料在實驗室里創造了奇跡,但是能夠商業化嗎? 在不同類型的太陽能電池里,有一種產品脫穎而出。數十年里,幾乎所有的太陽能技術,例如晶體硅晶片和碲化鎘薄膜都有一個緩慢穩定的發展過程,同時也有技術能將太陽光線的14%能量轉換為電力。但如今一個新競爭者脫穎而出:由名為鈣鈦礦的復雜晶
金屬鹵化物鈣鈦礦作為一種直接帶隙半導體材料,具有結構可設計性、帶隙可調、禁帶寬度合適、載流子遷移率高及成本低廉等優點,是第三代薄膜太陽能電池的代表性材料。然而三維鈣鈦礦對水氧的敏感性,導致器件在自然工作狀態下效率急劇衰減,嚴重阻礙了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商業化進程。二維鈣鈦礦作為三維鈣鈦礦的延伸材料
美國西北大學的科學家研制出了環保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其用錫鈣鈦礦代替鉛(有毒)鈣鈦礦作為捕獲太陽光的設備。新型太陽能電池不僅綠色、高效,且成本低廉,可以使用簡單的“實驗臺”化學方法制造,不需要昂貴的設備或危險材料。研究發表在5月5日(北京時間)出版的《自然?光子學》雜志上。
近日,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在柔性石墨烯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發上取得新進展,制備出效率為12%的標準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同時制備的石墨烯電極透過率大于85%,方阻小于50歐方。 目前,光伏產業正處在由柔性薄膜太陽能電池取代晶硅太陽能電池的轉型期。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是目前唯一一種可以低成本印
新光伏材料在實驗室里創造了奇跡,但是能夠商業化嗎? 在不同類型的太陽能電池里,有一種產品脫穎而出。數十年里,幾乎所有的太陽能技術,例如晶體硅晶片和碲化鎘薄膜都有一個緩慢穩定的發展過程,同時也有技術能將太陽光線的14%能量轉換為電力。但如今一個新競爭者脫穎而出:由名為
1.樓雄文Science Advances:全pH范圍的高效穩定析氫催化劑! 近日,南洋理工大學的樓雄文教授課題組成功制備出一種高晶態的Ni摻雜FeP/C多孔納米棒,并用于電化學析氫反應中。研究發現,該催化劑在全pH范圍均具有高效且穩定的析氫活性,在10 mA cm?2電流密度下,酸性,中性和
9月29日,大連理工大學精細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孫立成教授應邀在2015年9月出版的《自然化學》期刊以“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晶體鉸鏈”為題發表文章,對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結構組成、工作原理、近幾年的研究進展及目前面臨的挑戰(如何提升電池的穩定性等)進行了深度解讀和剖析,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的未來發
一個美英研究團隊報告說,他們用一種新方法加工制造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使其光電轉換效率接近傳統的硅基太陽能電池,但成本便宜很多。 鈣鈦礦材料可以制成太陽能電池,光電轉換效率較高,近年來科學界一直看好其前景。但是它也有性能不穩定、易衰減的缺陷,一直沒有成熟的產品。 美國斯坦福大學和英國牛津大學的研
我國研究人員通過新型材料研發和工藝創新,使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大面積組件的轉化效率提升至16%,該數據為目前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組件的最高轉化率。這一數據取得國際權威機構認證并被《太陽能電池效率記錄表》收錄,于6月21日發表于光伏領域權威雜志《光伏進展:研究與應用》。《太陽能電池效率記錄表》由澳大利亞
太陽能可謂目前最廉價的能源,它不僅永久可持續而,且容易獲取并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源。但目前太陽能電池的基礎技術是一種用鉛制造的鈣鈦礦結構。據ENN環境新聞網報道,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新的太陽能電池,用錫來代替以鉛制造的鈣鈦礦,“效率更高”。 這種高效的太陽能電池成本低、有益環保且化學
近日,香港理工大學的鄭子劍教授課題組綜述了這幾年柔性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研究進展,著重總結了它的器件設計及發展策略。圖片來源網絡 文章中,首先強調了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適合進行柔性制備的物理及加工基礎,詳細分析了其低溫溶液加工特性,優異的光伏及力學性質。隨后,作者剖析了構筑柔性器件的各功能層,包括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月8日(北京時間)報道,美國諾特丹大學的科學家日前發現一種廉價的無機材料,能夠取代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昂貴的有機空穴導體,讓這種高效的太陽能電池更加便宜。相關論文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會刊》上。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是當今最有前途的幾種光伏技術之一,其理論轉化效率最高可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極端光學創新研究團隊”的朱瑞研究員、龔旗煌院士與合作者展開研究,首次采用“胍鹽輔助二次生長”技術調控鈣鈦礦半導體特性,在提升反式結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性能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創下了該類太陽能電池器件效率的最高記錄。相關研究于2018年6月29日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
硅一直是太陽能電池技術的首選材料,因為其具有價格低廉、穩定且高效等特別。不幸的是,硅太陽能電池的轉換效率正快速接近其理論極限,但將其與其他材料配對可能有助于突破該上限。現在,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大學(EPFL)和瑞士電子與微技術中心(CSEM)的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新的硅和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組合技術
2017年12月29日,在中科院化學所綠色印刷重點實驗室里,研究人員向《中國科學報》記者展示了他們最新制備的鈣鈦礦柔性太陽能電池,厚度和柔韌程度與一張雜志紙差不多。三年來,他們利用“印刷術”突破了柔性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難題,有望為柔性可穿戴電子設備提供可靠電源。日前,這一成果在國際學術期刊《先進材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薄膜硅太陽電池研究團隊劉生忠研究員,和陜西師范大學楊棟研究員、馮江山博士等在柔性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結果發表在《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
二維碳石墨炔(GD)是由1,3-二炔鍵將苯環共軛連接形成的具有二維平面網絡的全碳超大結構,具有豐富的碳化學鍵,大的共軛體系、寬面間距、優良的化學穩定性和半導體性能,已經廣泛應用于生物、能源、催化、信息技術、儲能等各個領域,是第一個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碳材料。石墨炔具有天然的帶隙,是一類本征半導
南京工業大學先進材料研究院黃維院士團隊、教授陳永華團隊與澳門大學應用物理及材料工程研究院教授邢貴川合作,在世界上首次報告了一系列不同量子阱寬度的純相二維Ruddlesden-Popper(RP)層狀鈣鈦礦薄膜,及其高效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應用。相關成果11月10日發表于《自然—能源》。 近年來,
近年來,鈣鈦礦半導體材料的發展對光轉換應用的進展產生了明顯的積極影響,目前已在場發射晶體管、太陽能電池、光通訊、X射線探測、激光器等領域嶄露頭角。其中,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以其更加清潔、便于應用、制造成本低和效率高等顯著優點,迅速成為國際上科研和產業關注的熱點。要實現此類器件的市場化應用需要進一步解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流動離子的存在可以引起電流-電壓曲線滯后。然而,它仍然是一個正在進行的辯論如何移動離子確切地影響設備的操作。我們使用帶移動離子的漂移擴散模擬來描述預條件甲基銨碘化鉛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iv曲線,并與實驗結果進行比較。模擬結果表明,這種滯后與表面復合的程度和載流子
封面故事:石鐵隕石的前世今生 “Esquel 石鐵隕石”(可以說是迄今發現的最漂亮的隕石)由嵌入在一個鐵—鎳合金基質中的硅酸鹽礦物“橄欖石”的厘米尺度的、達到寶石質量的晶體組成。這些石鐵隕石被認為源自一個半徑約為200公里的母天體,后者在太陽系誕生之后不久分裂成被一個石質硅酸鹽地幔包圍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