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建成國內首個工業4.0智能工廠實驗室
一臺機器人根據訂單,從一堆原材料中抓取加工棒,放入機床加工,隨后將第一道工序加工好的半成品放入另一臺設備,待加工完畢取出成品,置于一移動托盤。隨后,智能照相機對成品拍攝,信息被寫入托盤內的電子標簽;托盤傳送至成品區,另一臺機器人自動識別托盤內電子標簽信息,將合格品放入成品貨架…… “工業4.0”“智能制造”“機器人工廠”……今年以來,這些熱詞流行網絡,然而,究竟是什么概念,許多人并不知情。記者近日走進同濟大學嘉定校區的國內首個“工業4.0-智能工廠實驗室”,在這里一覽無遺。 一條流水線 產品各不同 “當前世界工業發展進入以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技術為主要特征的新階段。”同濟大學中德工程學院教授陳明說,工業4.0由德國政府在2013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首次提出,寓意人類將迎來以生產高度數字化、網絡化、機器自組織為標志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概念一經提出,立即在全球掀起了新一輪研究與實踐熱潮。而工業4.0無疑成......閱讀全文
工業生產智能制造中的在線水分檢測
測檢測技術是現代化工業的基礎技術之一,是保證產品質量的關鍵。在現代化的大生產之中,涉及到各種各樣的檢測。隨著工業制造技術和加工工藝的提高和改進,對檢測手段、檢測速度和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代檢測技術是工業發展的基礎,測量的精度和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制造業乃至科學技術發展的水平。現代檢測技術要能適
晨控智能RFID技術在工業生產制造中的應用
大多數制造商都已經意識到射頻識別(RFID)技術可以很好地服務于供應鏈,但是他們常常忽略了該技術在生產制造過程中也可以帶來巨大的效益。RFID可以應對眾多制造挑戰,包括安全性、質量控制、生產執行和資產管理。在制造環境中應用該技術的時候,重點不是標簽、讀取器,而是通過這一技術可以獲取的數據。這么
草酸工業化生產方法
草酸工業化生產方法主要有:甲酸鈉法、氧化法、羰基合成法、乙二醇氧化法、丙烯氧化法、一氧化碳偶聯法。反應式1.甲酸鈉法一氧化碳凈化后在加壓情況下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甲酸鈉,然后經高溫脫氫生成草酸鈉,草酸鈉再經鉛化(或鈣化)、酸化、結晶和脫水干燥等工序,得到成品草酸。一氧化碳與氫氧化鈉合成壓力一般為1.
瓶裝飲料生產智能檢測系統
瓶裝飲料自動化生產線全程智能檢測系統,每小時檢測量達6萬瓶以上,能自動檢測出包括歪瓶蓋、生產日期錯誤等八類問題。近日,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王貴錦副教授主持完成的項目《瓶裝飲料自動化生產線全程智能檢測系統研究與應用》榮獲第四屆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這一貼近百姓的人工智能生產檢測系統的開發
晨控智能工業RFID應用于TCL制冷零部件生產線
一、項目背景 TLC是一家產品領域遍及電視、手機、冰箱、洗衣機、空調、小家電、液晶面板等設備的大型企業,其的工廠也遍布全國各地。2018年TCL提出建設數字工廠,這也是晨控智能與TCL合作的開始。 廣州晨控智能技術有限公司專精于研發、生產、銷售RFID讀寫器,國內多年來
工業4.0智能工廠高端工業傳感器依賴進口
我國首個面向工業4.0的智能工廠解決方案和示范生產線以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自主研發的WIA-FA技術為支撐,融入一系列前沿核心技術,有著極高的靈活性和智能化,但就其應用的傳感器而言,主要還是進口產品。 傳感器應用在不同的工業領域,對其能耐受的溫度、濕度、酸堿度也有不同的個性化要求,功耗和尺寸
工業4.0示范生產線啟用
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與德國SAP公司日前共同舉辦智能制造解決方案戰略合作簽約儀式暨成果發布會,宣布面向工業4.0的智能工廠解決方案發布,基于該方案搭建的中國第一條以工業4.0為藍圖的智能工廠示范生產線同時啟用。 沈陽自動化所與SAP的合作始于2014年底。此次,在發布面向工業4.0的智能工廠
硬水對工業生產有什么危害
硬水作為工業生產用的冷卻水,會使換熱器結水垢,嚴重的不僅會阻礙水流通道,使熱交換效果大大降低,影響生產的順利進行,甚至被迫停產,結垢后還會產生垢下腐蝕,會使換熱器穿孔而損壞,不僅物料漏損,而且增加設備投資費用,浪費鋼材。硬水用于洗滌,也往往影響產品質量,如紡織印染會造成織物的斑點,不僅影響美觀,而且
智能工業軟件與開源創新,走向何方
?部分與會者合影 清華大學供圖日前,清華軟件論壇暨小米高校學術論壇在該校舉辦。論壇以“智能工業軟件與開源創新”為主題,邀請了智能工業軟件和開源技術領域專家進行專題講座。該論壇由清華大學軟件學院院長王建民主持。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家廣在致辭中指出,軟件定義世界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軟件成為解決“卡脖子”難題
工業大腸桿菌發酵“生產”丹參素
記者12日從天津大學獲悉,該校化工學院教授趙廣榮團隊歷時6年,成功實現工業大腸桿菌發酵生產丹參素,實現了丹參素從頭全生物合成。目前,該團隊建立的合成微生物細胞工廠,發酵生產丹參素產量達7g/L以上。這一成果被國際頂尖雜志英國《自然·化學生物學》評價“該人工途徑為植物多酚提供了新來源”,為丹參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