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未過,北方很“渴”。一場大旱自今年入夏以來席卷我國東北、華北等地區,地下水超采、河流斷流、水庫蓄水量持續不足甚至干涸,水資源的嚴重短缺迫使人們將目光投向了天空中的云朵。作為重要的氣候資源,云水資源經過多年的開發利用,對于緩解干旱,補充陸地水資源發揮著怎樣的作用?它能否成為我國未來解決水資源短缺之困的重要力量? 云水資源儲量超過7個三峽水庫 “所謂空中云水資源,是指存于大氣中的液態水和固態水總量,是通過人工干預可以直接開發利用的水資源。”中國氣象局人工影響天氣中心研究員姚展予表示。1946年,美國科學家文森特·謝弗通過實驗證明,如果在低于0℃的云層里人為地使用少量催化劑,就能使云中增加許多冰晶,合并增大后掉出成為雨滴。由此,利用云水資源的人工增雨(雪)活動在世界各地陸續開展。 “云水資源主要集中在對流層大氣的中低層的云中。”中國氣象局人工影響天氣中心研究員周毓荃告訴記者,在地域上我國云水資源分布不平衡,初步研究表明......閱讀全文
近日,甘肅科學家的兩項研究揭示出大氣系統諸要素的相互作用機制,拓寬了干旱氣候變化趨勢理解思路。研究成果表明,沙塵氣候既可精細監測,也可以趨利避害。 蘭州大學和北京大學利用“干旱氣候與環境移動觀測平臺”,分析近15年的實測數據資料,系統開展沙塵氣溶膠傳輸特性研究,形成了“沙塵與云和
到2020年,我國將實現每年人工可增加降水600億立方米以上,人工防雹保護面積增至54萬平方千米以上,并且將在人工消減霧、霾試驗方面開展研究。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中國氣象局近日聯合印發的《全國人工影響天氣發展規劃(2014—2020)》,對未來以人工方式誘導天氣向預期方向發展的目標,作了以上
廈門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來源于良好的生態環境,尤其是空氣質量。一位游客曾經說,他來廈門,一個目的就是呼吸滲透著大海氣息的新鮮空氣。 廈門是白鷺聚集的地方,生態環境良好。然而在2003 年,廈門空氣質量拉響警報——讓廈門人深感自豪的空氣質量指標,呈明顯下滑趨勢,特別是2003 年初“優”少
甘肅省氣象局副局長薛根元6日表示,近三年來,甘肅先后投資640余萬元人民幣,科學開發和利用祁連山較為豐富的空中云水資源。由此,中國沙塵暴策源地之一的民勤在今年大風日數增多的背景下,至今未出現沙塵暴天氣,這是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少的一年。 當日,甘肅省氣象局聯合武威市政府召開新聞
1月12日~1月14日,北京市、河北省又遭遇了大范圍的霧霾天。就在2105年第一場霧霾發生之時,國家發改委和中國氣象局在1月12日聯合印發了關于《全國人工影響天氣發展規劃(2014~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的通知。 根據《規劃》,將在北京周邊建設國家級人工影響天氣云霧物理實驗室,有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