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獲悉,該所楊維慎團隊近日在氣體分離膜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制備了氣體分離“大師”——一個厚度小于10納米的超薄MOF納米片膜,該膜可單獨通過氫氣,而將不需要的二氧化碳留下。相關成果以通訊形式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 所謂氣體膜分離技術,是指在一定壓力差的驅動下,混合氣體透過膜的傳輸速率不同,達到分離目的的一種高效分離工藝手段,分離過程不發生相變。 楊維慎說,氣體膜分離的能耗更低,碳排放量更少,是一種高效、節能的分離技術。 膜分離的基礎和核心就是膜材料。聚合物則以其易于成型、成本低廉等優勢占領了全球膜分離市場的主要份額。然而聚合物膜滲透通量高時,往往分離選擇性低;分離選擇性高時,滲透通量又不盡如人意,這嚴重制約了聚合物膜的應用。 楊維慎研究員帶領團隊以金屬-有機骨架材料(MOF)為研究對象,在國際上率先提出......閱讀全文
氣體分離膜技術以其高效、低能及環境友好等特點,在工業分離領域具有極大的應用前景。傳統氣體分離膜材料氣體滲透系數很低,已越來越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工業需求。開發高透過率、高選擇性的膜材料是人們一直追求的目標。自具微孔聚合物(PIMs)是近年來發展的一類具有高透過性及合理選擇性的高分子材料,其對氣體的
MOFs基于其獨特的孔道結構和豐富的金屬-配位化學可調性質,在分離、催化、能源、器件等諸多領域表現出誘人的前景。2020年2月4日當天,Nature Materials連續發表2篇研究論文,分別介紹了MOFs在工業氣體分離和能源器件中的最新進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不久,MOFs已經陸續發
由于比表面積大和孔結構可調等特點,介孔納米材料在能量儲存、氣體分離、納米催化等領域具有潛在的應用前景。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研究員江河清帶領的膜分離與催化研究組前期圍繞界面相容性調控這一科學問題,以功能化介孔聚合物為基底,利用金屬有機框架化合物(MOF)中的Al金屬中心與介孔聚合物表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20年11月1日,第21屆全國分子光譜學學術會議暨 2020年光譜年會,在四川成都世外桃源酒店繼續召開。在第一天大會報告后,組委會安排了精彩的分會報道,光譜生物技術及應用分會場報告精彩紛呈,學者們綜合利用了分子光譜和原子光譜等多種手段,對生命體系進行高靈敏度、高選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