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下肢動脈血管病變又稱周圍血管病變,輕者表現可為肢體疼痛、麻木、感覺異常及間歇跛行,重者可出現下肢缺血性壞疽,面臨截肢的危險。下肢動脈栓塞作為2型糖尿病患者的最常見并發癥[1],是致殘的主要原因[2,3]。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根據WHO 2000年制定的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臨床已確診并正住院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65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39例,年齡在44~76歲,糖尿病史2~31年。健康體檢對照組55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31例,年齡在45~73歲,既往無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慢性肝腎病及腫瘤病史,且實驗室檢查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在正常范圍。兩組年齡、性別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采用麥迪遜SA-9900、GE730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7.5~10MHz。受檢者采取平臥位,分別對雙側股動脈、動脈、脛前動脈、脛后動脈、足背......閱讀全文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和老齡化,糖尿病發病率顯著上升,而下肢血管病變是糖尿病最常見的慢性并發癥之一,患者輕者下肢疼痛、麻木,感覺異常及間歇性跛行,嚴重者導致下肢缺血性壞疽、甚至截肢。本研究對我院內分泌科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門診及住院治療的120例糖尿病患者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聲檢
下肢血管病變是糖尿病的大血管病變之一, 以動脈病變為主, 動脈粥樣硬化是其主要的病理改變, 輕癥患者表現為肢體疼痛、麻木、感覺異常, 重者可發生間歇性跛行及下肢缺血性壞疽, 其中后者是引起下肢截肢的重要原因[1]。本文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對234例糖尿病患者進行下肢動脈檢查結果分析, 并與152例
糖尿病血管病變是常見的糖尿病并發癥之一,發生率較高,嚴重者可導致死亡。糖尿病血管病變主要分為兩種類型:并發微血管病變,主要部位是腎臟、視網膜和皮膚等處,主要病理變化為毛細血管基底膜增厚[1];并發大血管病變,如心腦血管病變,主要病因是動脈粥樣硬化。臨床報道糖尿病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率較非糖尿病
下肢深靜脈血栓后綜合癥造成慢性靜脈瓣功能不全等一系列改變,對患者的肢體功能影響較大,可致殘或影響生活工作能力。本文收集了自2006年8月一2009年10月共56例行彩色多普勒檢查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病例,進行系統性的回顧分析,以探討這一技術在診斷中的應用價值,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