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工作過程中很多機會都會進行導尿操作。導管的存在增加了菌尿的風險,可能在臨床上會進展為嚴重的尿路感染,是需要特別予以注意的。導管插入的持續時間是導管相關菌尿和尿路感染的重要危險因素,需要注意盡量減少導尿管放置時間,減少發生尿路感染的機會。發病機制留置導尿管后的尿路感染(UTI)是通過細菌沿著尿道中導管周圍形成的生物膜進入膀胱而發生的。由于引流失敗或由于尿液收集袋的污染以及隨后的上行感染導致的尿淤滯導致膀胱腔內感染。腔外感染比腔內感染更常見。導管相關尿路感染(UTI)和無癥狀菌尿的致病病原體與一般復雜性膀胱炎相似。具體而言,大腸桿菌和其他腸桿菌科是常見的,但銅綠假單胞菌,腸球菌,葡萄球菌和真菌也是發病重要原因。對于一些長期臥床、營養狀況不佳的患者,也可能出現真菌感染。導致導管相關UTI和無癥狀菌尿的病原體體對抗菌藥物的抵抗力越來越強,耐藥現象越來越多,所以,給治療帶來一定的困難。癥狀和體征導管相關性尿路感染(UTI)的癥狀......閱讀全文
產NDM-1(NewDelhiMetallo-β-lactamase1,Ⅰ型新德里金屬β-內酰胺酶)泛耐藥腸桿科細菌(以下簡稱DNM-1細菌)是新近報道的泛耐藥細菌,由于其廣泛耐藥性導致感染治療十分困難。為指導臨床正確認識與診療這類細菌感染,特制定本指南。一、病原與流行情況細菌能產生水解β-內酰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