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年太陽能或成全球最大電力來源
北京時間9月30日凌晨消息,國際能源署(IEA)周一公布報告稱,到2050年太陽能或將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力來源,令化石燃料和及其他清潔能源燃料相形見絀。 國際能源署還補充稱,到那時太陽能面板系統和聚光太陽能熱發電廠在全球發電總量中所占比例可能分別達到16%和11%。該署署長瑪麗亞-范德胡芬(Maria van der Hoeven)表示:“過去幾年時間里光伏模塊和系統的成本迅速下降,為使用太陽能作為未來主要的電力來源 開辟了新的前景。” 但國際能源署同時指出,上述兩種技術都是資本密集型技術,其大多數支出都是預付的,因此降低太陽能企業的資本成本是重中之重。有基于此,該署呼吁各國政府和政策制定者制定統一的政策來為太陽能產業提供支持,而這種支持將降低太陽能行業中潛在投資者的風 險,并鼓勵資本市場對這一產業的信心。......閱讀全文
利用太陽能生產燃料
目前的太陽能技術雖然有了長足的進步,但現有技術大多只能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或者利用太陽能從水中分解氫氣,而難以生產作為常規燃料的碳氫化合物。此前有研究表明,在二氧化鈦的催化下,光照氧化碳的水溶液能夠產生甲醇、甲烷等有機物,但這些有機物分子中只含有一個碳原子,結構仍然過于簡單。來自美國德克薩斯大學
利用太陽能生產航空燃料
科學家設計了一種利用水、二氧化碳和陽光生產航空燃料的燃料生產系統。他們已經在實踐中應用了該系統,該設計有助航空業實現碳中和。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焦耳》。 “我們首次在一個完全集成的太陽能塔系統中演示了從水和二氧化碳到煤油的整個熱化學過程鏈。”論文通訊作者、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教授Aldo S
可持續燃料的里程碑——太陽能生產航空燃料
科學家設計了一種利用水、二氧化碳和陽光生產航空燃料的燃料生產系統。他們已經在實踐中應用了該系統,該設計有助航空業實現碳中和。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焦耳》。“我們首次在一個完全集成的太陽能塔系統中演示了從水和二氧化碳到煤油的整個熱化學過程鏈。”論文通訊作者、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教授Aldo Steinfe
研究團隊在太陽能燃料研究中獲進展
近年來,聚光太陽能利用逐漸成為能源領域中的國際前沿熱點,太陽能熱化學循環制取太陽能燃料被認為是具有發展前景的聚光太陽能熱利用方式之一。聚光太陽能可實現不同聚光比條件下驅動碳氫燃料參與的化學反應和太陽能互補系統的燃料轉化。太陽能燃料制備的主要問題在于熱化學循環反應溫度高、輻射熱損失大、不可逆損失
歐盟燃料敏華太陽能電池研發現狀
燃料敏華太陽能電池(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DSCs)利用諸如釕(Ruthenium)和碘(Iodine)等光敏材料,模仿植物葉綠素的光合作用,將太陽能光線轉化為電能。當太陽能光線接觸到DSCs表面,產生電荷交換生產電力,1991年首次問世,當時的光轉化效率為7%
美軍積極推廣太陽能減低對傳統燃料的需求
美國軍方正在積極利用太陽能減低對傳統燃料的需求。軍方說,利用太陽能既可以節省開支、保護環境,還能減少作戰人員的傷亡。 美國海軍陸戰隊正在為野戰部隊配置一套以太陽能為核心的遠征可再生能源系統。這套攜帶型能源系統體積小,安裝簡便,單套系統能提供1.2千瓦的電力。 攜帶型太陽能系統可以減少野戰
歐盟燃料敏華太陽能電池研發現狀
燃料敏華太陽能電池(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DSCs)利用諸如釕(Ruthenium)和碘(Iodine)等光敏材料,模仿植物葉綠素的光合作用,將太陽能光線轉化為電能。當太陽能光線接觸到DSCs表面,產生電荷交換生產電力,1991年首次問世,當時的光轉化效率為7%。
多合一太陽能塔制造碳中和噴氣燃料
瑞士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使用水、二氧化碳(CO2)和陽光來生產航空燃料的生產系統,該系統已在野外現場條件下實施。20日發表在《焦耳》雜志上的相關論文稱,這一新設計或將幫助航空業實現碳中和。 論文通訊作者、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教授阿爾多·斯坦因菲爾德稱,這是首次在完全集成的太陽能塔系統中展示從水和C
“人工樹葉”系統可利用太陽能將水轉化為氫氣燃料
模擬大自然中植物的光合作用,用陽光、水和二氧化碳制造出可按需使用的化學能源,這是2010年美國人工光合作用聯合中心(JCAP)成立時的主要目標。5年來該中心的研究取得重大進展,他們首次使用高效、安全、集成的太陽能系統分離水分子并制造出氫氣燃料,新研究的系統實驗證明可將10%的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
“人工光合成太陽能燃料基礎”年度總結會召開
12月11日,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人工光合成太陽能燃料基礎”2016年度總結會在我所舉行。項目跟蹤專家孫彥平教授,項目專家組成員佟振合院士、李燦院士、王緒緒教授、孫立成教授、許宜銘教授、姚強教授以及各課題負責人、項目骨干和我所相關人員參加了會議。項目首席科學家李燦主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