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仁星”,你好!
9月8日,“吳偉仁星”命名儀式在京舉行。為褒揚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在月球與深空探測領域的突出貢獻,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準將編號為281880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吳偉仁星”。中國航天六十余年來,已有以錢學森、孫家棟、欒恩杰等老一輩科學家為代表的多位功勛航天人榮獲小行星命名。如今,浩瀚太空又多了一顆弘揚熱愛祖國、勇于創新、敢于擔當、甘于奉獻的科學家精神,見證中國航天事業蓬勃發展、行穩致遠的“吳偉仁星”。國家航天局供圖 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艷華、總工程師葛小春,何梁何利基金評選委員會主任朱麗蘭、秘書長段瑞春等出席儀式,向吳偉仁院士頒發了命名證書,并為命名銅匾揭幕。吳偉仁(左)接受國家航天局總工程師葛小春頒發的證書(甘曉攝) 吳艷華代表國家航天局向吳偉仁院士表示祝賀,充分肯定吳偉仁院士在航天測控通信、深空探測和國家科技發展等方面作出的突出貢獻,特別是在遙測遙控、深空測控......閱讀全文
國家航天局:多舉措培養航天人才
今天(1月28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國家航天局新聞發言人許洪亮介紹,航天事業的發展需要引入更多新生力量加盟,在人才培養方面:第一,通過重大工程牽引,不斷加強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工作者和創新團隊的培養,也包括大國工匠等。第二,強化人才交流機制,不斷規范和引導人才交流。第三,
國家航天局精彩亮相第14屆中國航展
11月8日,第14屆中國航空航天博覽會在珠海拉開帷幕,國家航天局作為主辦單位之一,以“新時代的中國航天”獨立展臺,精彩亮相中國航展。 國家航天局總工程師潘愛華表示,作為負責民用航天管理及國際空間合作的政府機構,國家航天局亮相中國航展,有利于積極展示中國航天自信開放風貌,持續強化中國航天和平
國家航天局:中國正規劃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
據11月25日報道,為期3天的2020文昌國際航空航天論壇25日正在海口進行。中國國家航天局秘書長許洪亮在論壇上表示,后續中國將陸續實施嫦娥六號、七號、八號等任務,同時還規劃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 中國探月工程于2004年立項實施,確定了“繞、落、回”三步走戰略規劃。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任務的成功
國家航天局:將培育太空旅游等太空經濟新業態
1月28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國家航天局發布第五部航天白皮書——《2021中國的航天》,白皮書系統介紹了2016年以來,我國在航天領域的重大工程和科學應用等方面取得的豐碩成果。同時也介紹了未來5年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主要任務、政策與措施、國際交流與合作。國家航天局介紹,未來五年將培育壯大
國家航天局緊急協調高分衛星馳援瀘定地震災區
2022年9月5日12時52分在四川甘孜州瀘定縣附近(北緯29.59度,東經102.08度)發生6.8級地震,震源深度16公里。 13時02分接應急管理部國家減災中心和四川高分中心應急需求,國家航天局對地觀測與數據中心第一時間啟動民商衛星應急響應機制,緊急協調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以及四維世景、
國家航天局:過去五年空間科學研究不斷深入
今天(1月28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劉繼忠介紹,五年來,通過重大工程的實施,對空間科學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動和帶動作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歷史演化方面,通過對月球淺層結構的研究,對月球的演化歷史,特別是在地質方面,取得了新的認知。前期通過對“嫦娥五號”月球樣品
國家航天局:完成勘察后再用十年建設月球科研站
1月28日,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艷華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國際月球科研站的有關情況。他表示,中國探月工程四期的目標就是要初步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的基本型,我國“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和俄羅斯規劃的相應任務,用五年左右的時間,要完成建站之前的勘察工作。“我們再用十年左右的時間,完成設施建
國家航天局系統一司司長張煒一行調研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11月20日,國家航天局系統一司司長張煒一行調研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夸父計劃及國際合作情況。會議由中科院高技術研究與發展局副局長于英杰主持。 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吳季致歡迎辭,并對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整體概況進行了介紹;副主任王赤介紹了夸父計劃的背景與進展;夸父計劃首席科學家劉維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發布國際空間站“過渡計劃”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近日發布了國際空間站的所謂“過渡計劃”。該計劃涵蓋了NASA為確保國際空間站在未來十年保持運行所需的工作,“有助于為未來的太空經濟奠定基礎”。 該計劃還詳細說明了國際空間站的終結規劃。NASA預計國際空間站的服役壽命將在2031年1月結束。但相關工作可能會提前一
國家航天局局長:我國空間探測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
?空間探測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孫來燕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中國開展空間探測活動堅持六條原則。這六條原則是:堅持崇尚科學勇于探索創新,與人類不斷增長的探索需求相統一;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與我國經濟社會科技的發展相結合;堅持“大航天”的觀點,與各類航天活動的開展相統籌;堅持大科學大系統思想,使各類空間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