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媒體11月11日報道說,盡管俄地面測控站已兩次發出聯絡信號,但仍未能同停留在近地軌道的俄“福布斯-土壤”探測器恢復聯系,而與其“搭話”是挽救這顆探測器的首要步驟。 俄媒未報道“螢火”消息 俄塔社援引俄航天人士的話說,為挽救“福布斯-土壤”探測器,俄需要付出的首要努力是通過地面信號啟動該探測器內的無線電聯絡系統,根據從探測器發出的遙感信號,分析其內部相關裝置是否正常。如果是探測器的控制系統軟件程序出現故障,那么通過重新輸入程序,有可能解決此前主發動機“罷工”問題。但如果其傳感器和其他儀器出現故障,地面則對此無能為力。 俄地面測控站在11月9日和10日夜間先后兩次向“福布斯-土壤”探測器發出聯絡信號,但均未收到該探測器反饋的遙感信號,修復具體故障的努力因而無法開展。自此次事故發生以來,俄媒體一直未報道過“福布斯-土壤”搭載的中國“螢火一號”探測器的消息。 俄專家對有可能“喚醒”俄探測器的期限說法不一。俄航天署9日......閱讀全文
火星,在英語中被稱為瑪爾斯(Mars,意為戰神),古漢語中則因為它熒熒如火,位置、亮度時常變動讓人無法捉摸而稱之為“熒惑”。火星的火紅色,自古就吸引著人們。除了絢麗的外表,火星因其“類地”的內在,更吸引著現代科學家。 浩渺星空,擁有無數反射著太陽光的星體,其中有一顆,人類傾注了巨大的人力物力
“螢火一號”征程示意圖 北京時間昨天(11月9日)凌晨4點16分,中國首顆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搭載在俄羅斯“福布斯-土壤”探測器內部,由俄羅斯天頂號運載火箭在哈薩克斯坦拜科努爾發射場發射升空。之后星箭正常分離,將探測器和上面級組合體送入預定軌道。然而隨后不久,俄羅斯聯邦
“福布斯-土壤”探測器升空前,俄方工作人員進行最后檢查。 據香港《文匯報》報道,搭載中國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的俄羅斯“福布斯-土壤”探測器,因未能變軌前往火星,現環繞地球上空207至341公里的軌道運行,不過俄航天局昨日(11月10日)先后兩次搶救均未成功。有航天專家擔心,若搶
“十大科學新聞”評選是《環球科學》(《科學美國人》雜志中文版)每年一度的重頭戲,也是本年度全球各大科學領域的重大事件進行的一次全面盤點。經過專業編輯和專家團隊的商討,《環球科學》初步挑選出了30條候選新聞,接受網友的點評和投票。 1、超光速粒子挑戰愛因斯坦相對論 9月23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
科技是一種迷人的信仰。理論的改寫、技術的更迭,都讓我們更深地理解世界,更好地改變世界。2015年的國際十大科技新聞,有對基礎物理的求索,對宇宙深空的探測,對人腦功能的發掘,也有對爭議性技術的討論,對氣候變化的思考……而最讓我們欣喜的是,今年的國際“十大”,有了更多來自中國的消息。 1.中科大首
在人們印象中,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一向把目光投向深邃的宇宙。近日,它卻爆出了一項生物學研究突破——由其資助的研究合成了一個類似于DNA的分子系統。這種分子系統能存儲和傳遞信息。它雖然并不是一種全新的生命形式,卻告訴正在尋找地外生命的科學家,生命在其他星球可能以另一種形式存在,需要重新思
繼歐洲航天局本月3日宣布中止聯系俄羅斯“福布斯-土壤”探測器后,俄方航天專家也于近日放棄了接收該探測器遙感信號的努力。俄國防部最新觀測結果表明,這顆總重達13.5噸、造價約50億盧布(約合1.6億美元)的航天器將于明年1月至2月間墜落至地球。 搭載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的俄“福布斯
2月19日上午記者從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獲悉,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將于今年11月上旬發射升空。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相關人士表示,經過中俄兩國科學家共同研究,今年11月份是發射火星探測器的最佳窗口時間。經過兩國協調,如果沒有突發情況,最終發射時間將定于11月上旬。 該人士介
南極BICEP2 射電望遠鏡發現引力波———或者是塵埃 2014年或許會因為科學的勝利迅速演變成失望甚至是悲劇而被銘記:干細胞研究和宇宙學研究進展很快受到質疑;商業飛船遭遇重大挫折。然而,探測器登陸彗星、追蹤人類起源以及協力了解大腦依然是值得慶祝的原因。 太空競賽 千帆競發
據國外媒體報道,科學家對外太空探索的一個焦點是除地球生命之外是否存在著其他生命跡象。德國科學家表示,30年前美國宇航局“海盜”號火星探測器所采取的土壤樣本分析顯示,火星土壤中可能存在有機生命體。 火星土壤中可能存在由氫氧混合物和水構成的微生物 德國吉森大學喬普·霍特庫伯說,“一直
中國探月工程在線訪談實錄2007年8月16日,月球探測工程中心副主任郝希凡,以及衛星系統、運載火箭系統、測控系統、地面應用系統等分系統專家做客國防科工委政府門戶網站(www.costind.gov.cn)和中國探月網 (www.clep.org.cn),圍繞中國探月的路線圖、目標
漫游者在火星上留下的痕跡 11月25日,美國宇航局探測車計劃火星科學實驗室(MSL)好奇號將從肯尼迪航天中心出發,為美國下一個十年的火星探測項目拉開序幕。 日前,記者對好奇號著陸點選擇聯合主席、美國史密斯研究所地球行星研究中心教授John Grant進行專訪,揭開了好奇號著陸點
2018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石墨烯“魔角”翻開物理學的新篇章,一塊骨頭的出現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過往,熱浪大火裹挾著悲傷和恐懼不斷來襲,探測器的傳奇謝幕令人倍添感傷…… 《自然》雜志網站在18日的報道中,為我們盤點了今年科學領域的重大事件,或喜或悲、或怒或驚,都將銘刻在科技史上。 石墨烯
這塊發現于撒哈拉沙漠的隕石含有比其他火星隕石更豐富的水。圖片來源:Carl Agee 它看起來就像是一塊普通的巖石,但事實上,它是來自遙遠火星的特殊禮物。一項為期一年的研究顯示,在非洲撒哈拉沙漠發現的一塊黑色火星隕石不僅十分古老,而且含水量極其豐富,研究人員表示它將有助揭開火星水資源之謎,并可
據俄媒體報道,搭載中國螢火一號的俄羅斯“福布斯-土壤”火星探測器于格林尼治時間1月15日17時45分墜入太平洋。 俄羅斯航天部隊發言人阿列克謝·佐洛圖欣15日說,俄羅斯去年發射失敗的“福布斯-土壤”號火星探測器殘片當天晚些時候墜落地球,“從航天部隊的任務控制處所獲信息顯示,‘福布斯-土壤’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在奔流不息的時代浪潮中,科技成就始終扮演著“萬花筒”的角色——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地理、生物……不變的多彩紙片,稍加晃動,就能轉出五光十色的奇妙世界。 2014年,細胞遺傳學、大腦科學以及計算機科學仍然是熱門領域,航空航天作為大國實力較量的焦點從未停歇,科學倫理和危機應
圖為螢火一號和火星的模擬圖 火星,當前國際深空探索中的最熱目的地,即將迎來一位不到120公斤的小個子“游客”。別看它貌不驚人,卻將為今年已屢創輝煌的中國航天史再添上絢麗的一筆。如果說天宮一號發射成功讓中國人在近地空間駐留更長時間成為可能的話,那么,它則會把我們的視野帶到更遙遠的深空
基因剪刀 使用CRISPR基因調控技術直接操縱細胞基因組,研究人員將老鼠的皮膚細胞變成了誘導多能干細胞。曲面加速光束 美國和以色列科研團隊實現了光束軌跡偏移。此實驗可用于模擬廣義相對論現象。幽靈粒子 來自太空的一個高能中微子橫穿南極洲“冰立方”中微子天文臺,科學家認為其來源可能是耀變體。探訪“
①希格斯粒子的發現有助于對物質的理解 2012年過去了,但美國《科學新聞》雜志的編輯們并沒有忘記那些曾讓他們夜不能寐的科學故事。 在這份年度最佳科學新聞榜單上,前兩個故事曾讓小編們通宵達旦地加過班:2012年7月4日凌晨,他們在網上收看視頻直播,那一邊在日內瓦,物理學家們正在
夢想在火星上找到生命的天體生物學家有一個共同的噩夢。如果打算尋找火星微生物的飛船上攜帶了地球細菌,如果它們愚弄了實驗人員,或者污染了這顆紅色星球會怎樣呢?現在,地球上的一項新研究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這些擔憂,它表明8小時的強紫外光能夠殺死大量即便是最頑固的細菌。 星際污染并非不理智的擔憂。一
美國 深空探測異彩紛呈,宇宙探索發現不斷 本報駐美國記者 劉海英 2018年,“好奇號”“朱諾號”“卡西尼號”“新視野”號等探測器持續提供著火星、木星、土星、柯伊伯帶天體的相關數據。“旅行者2號”朝星際空間進發;OSIRIS-Rex抵達小行星貝努;“黎明”號完成了探測任務,將在谷神星軌
2012年,Adam Steltzner成為工程界的明星。因為該團隊對探測器機動性的大膽設計,美國(NASA)的火星探測器好奇號這一年在火星表面完美著陸。而現在,Steltzner只關心一個問題:如何進行清潔。 他執意清潔的對象是一個和他的手掌差不多大小的深灰色金屬管。Steltzner工作
中國需要有一個如同NASA或歐洲空間局那樣的獨立機構,直接負責中國空間科學的發展 “作為科學家,我感覺到一種恥辱,新華社早已向全世界公布了中國2010年的發射計劃,如今各國學者都在關注,我們卻發射不了!”說話人是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清華大學天體物理中心主任李惕碚,他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曉。 入選新聞囊括了一年來最重要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 入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
火星甲烷可能為生命產生 英國火星專家科林·皮林格 北京時間1月16日消息,據英國《太陽報》報道,美國宇航局科學家在15日于華盛頓總部舉行的吹風會上,宣布在火星發現甲烷氣體,它們可能來自于火星的地質活動或者生命活動。 據一些科學家估計,甲烷也可能由火山活動形成。但迄今為止
日前,中國首個火星模擬基地將建在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的消息引起了國內外媒體的廣泛關注,也使得中國公眾對火星的熱情被點燃。其實,這是一個由青海省海西州政府與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合作策劃的火星主題文化旅游體驗項目。在火星上生活是否真如科幻電影中的一樣?人類移民火星還需要多長時間?該項目將給我國火星探
“嫦娥”探月的關鍵一步 中國探月“三年一會”,在這個冬天如期而至。 繼2007年嫦娥一號,2010年嫦娥二號完成奔月之旅后,2013年12月2日凌晨,嫦娥三號攜帶中國第一輛登月車飛向月宮。 這是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個階段中第二階段,卻是最為關鍵的一步。中國是否進行載人登
12月30日,中國科協公布2015“十大科學傳播事件”。經過專家初選,網絡投票和專家終評,最終評選出“十大科學傳播事件”。以下為最后入選的10起科學傳播事件名單。 (按事件發生時間排序) 1.“陽光動力2號”中國巡游,公眾直觀體會未來能源應用 3月9日,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飛機“陽光動力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5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6年1月19日在京揭曉。 此項年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22次。評選結果經新聞媒體廣泛報道后,在社會上產生
新年伊始,經過約38萬公里26天的飛行,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在月背著陸。隨后,嫦娥四號著陸器與巡視器互拍圖像經“鵲橋”中繼星傳回,兩面五星紅旗在月球背面交相輝映。 傳回的圖片顯示,嫦娥四號巡視器“玉兔二號”在月背留下了兩道清晰的車轍。在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看來,這段“足跡”意義非凡。他在接受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