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4個維度判定科研不端行為的“灰色地帶”
有學者認為:對于科研不端的認定存在“灰色地帶”, 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術界在科研不端治理實踐中的困惑——在學術規范和學術不端之間,有一個復雜、有時甚至是困難的主觀判斷空間。 近年來,一些科技主管部門和科研機構在發布重大科研不端案件的公告中頻頻使用:“非主觀造假”、“圖片誤用”、“不規范”和“有缺陷”等定性詞語,受到社會公眾的詬病和廣大科研人員竊笑,正是上述“灰色地帶”“復雜和困難”的客觀表現。 筆者認為:可以從四個維度來分析學術不端行為的構成要件,通過適當的定性加權,協助我們對“灰色地帶”做出理解、對問題性質做出判斷、為適當處理提供依據。這四個維度是:主觀故意性、規范偏離度、侵權程度和社會危害程度。 一、主觀故意性。科研不端是嚴重背離科學共同體公認準則的行為。主觀故意是判定科研不端的基本要件。對于惡意抄襲、編造和操縱數據或其他違反科研行政機構三令五申嚴責禁止行為的,可界定為惡意故意。如“論文工廠”的委托人即屬于惡意故......閱讀全文
維護科研誠信、打擊學術不端在行動
近年來接連曝光的科研不端行為,尤其是四大國際出版集團撤稿中國作者百余篇論文的事件,給我國國際學術聲譽帶來不良影響。調查顯示,學術不端行為背后,充斥著一條隱秘的論文交易“產業鏈”。一些第三方機構打著“潤色論文”的幌子,買賣論文、抄襲剽竊、弄虛作假,部分學術造假成“窩案”。 在這些論文被撤稿的原因
加強科研誠信建設 對學術不端零容忍
“中國科研誠信體系的建立已經歷了十年的發展,在科研誠信建設聯席會議制度的統籌協調下,我國齊抓共管的科研誠信建設工作格局初步形成,約束與激勵并重的科研誠信制度框架基本建立。”科技部誠信辦相關負責人26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誠實守信是科研工作的基礎。為加強科研誠信建設,做到對學術不端零
學術不端事件頻發,科研誠信問題怎么解?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120.shtm
定義學術不端!期刊學術不端行為界定標準實施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說到學術不端事件,人們可能會想起今年2月的翟天臨學術門事件。其實,學術不端行為在我國存在已久。2018年10月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廉政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反腐倡廉建設報告NO.8》中對近20年間國內媒體公開報道的64起學術不端典型案例進行了梳理,發現僅2016年被曝光的學術不端案例數
舉報學術不端同樣難辭其咎
Ole Petter Ottersen 圖片來源:ERIK CRONBERG ? 位于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卡洛林斯卡研究所(KI)最終正式裁決,聲名狼藉的外科醫生Paolo Macchiarini有學術不端行為。Macchiarini因發明了將植入患者自身干細胞的人工氣管移植到其體內的技術
舉報學術不端同樣難辭其咎
Ole Petter Ottersen 圖片來源:ERIK CRONBERG 位于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卡洛林斯卡研究所(KI)最終正式裁決,聲名狼藉的外科醫生Paolo Macchiarini有學術不端行為。Macchiarini因發明了將植入患者自身干細胞的人工氣管移植到其體內的
美國科研誠信辦公室推出互動影片 聚焦學術不端
影片截圖 據《科學家》網站報道,美國科研誠信辦公室(ORI)日前針對學術不端推出了一部互動影片——《實驗室:避免學術不端》(The Lab: Avoiding Research Misconduct)。 觀眾可化身為影片中的主角,在遇到的一系列科研誠信問題上做出自己的選擇,并且不
如何有效揭露學術不端行為
《科學家》網站日前刊登了一篇來自前德國哥廷根大學(Georg-August-University Goettingen)免疫學教授Joerg Zwirner的文章,Zwirner在文中就面對學術不端行為時應該如何行動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以下為文章主要內容: 去年7月,一位化名Marco
學術不端不應該成為問題
3月6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舉行了一場記者會,國家發改委副主任連維良答記者問時,說到關于學術不端的相關內容,再次引起記者的注意。為什么說“再次”呢?因為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也提到了有關內容,“懲戒學術不端”。 本以為這個問題會引起代表委員們的熱烈討論,但采訪部分代表
面對學術不端,德國怎么做
2016年5月,德國萊布尼茨老齡化研究所-弗里茨-利普曼恩研究所(FLI)所長卡爾·倫德·魯道夫的一篇學術論文被指控涉嫌存在數據操縱情況。隨后,萊布尼茨協會和德國科學基金會(DFG)同時對此事展開了調查。 2017年6月13日,萊布尼茨協會對此次事件的調查結束,魯道夫的學術不端行為被證實,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