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個世紀以來,胰島素被認為是挽救糖尿病人的重要療法,而如今來自國外的研究人員驗證了一項棘手的問題,即如果藥片包含有給病人注射的相同藥物,那么其是否可以用來幫助抑制糖尿病的發生,相關研究成果刊登于國際雜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上。 文章中研究者確定了這種新型策略是否可以幫助治療1型糖尿病,一旦證實有效,那么這種療法或許可以有效普及到1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療中。1型糖尿病常常高發于兒童中,研究者對400名兒童和成年人進行研究,調查了這種實驗性的胰島素膠囊是否可以有效抑制或減緩1型糖尿病的發病。 研究結果表明,服用胰島素膠囊的兒童主要表現出了免疫系統的改變,而這一改變或可幫助有效抑制糖尿病的發生。目前研究者進行的大型研究非常嚴格,他們隨即讓參與者服用實驗性的胰島素膠囊或安慰劑,研究者Louis Philipson說道,這種胰島素膠囊是否可以有效減緩或抑制胰島素的發生......閱讀全文
糖尿病是一組異質性疾病,比目前所假定的細分為1型和2型更為復雜。1型和2型糖尿病代表了糖尿病范圍的兩個極端,它們是基因和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盡管遺傳傾向增加了該疾病的易感性,但是環境的快速改變(如生活方式)則最可能是導致這
2018年即將過去,年末為大家獻上生物谷本年度糖尿病專題盤點,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1. Nature:利用細胞替換療法治療1型糖尿病取得重大進展!胞外基質組分決定著胰腺祖細胞的命運DOI: 10.1038/s41586-018-0762-2 I型糖尿病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它會破壞胰腺中產
如果要評選最具話題性的醫藥行業議題,口服胰島素可能是最無爭議的幾個首選話題之一,在搜索引擎上,有接近300萬個頁面與此有關。其他的“超級話題”還包括阿爾茲海默癥、漸凍癥等等。 口服胰島素能夠成為“超級話題”,有許多原因:首先是群眾基礎廣泛,全球有超過4億糖尿病患者,僅在中國就有1億以上確診或待
糖尿病是現代社會的高發代謝疾病,發病的原因包括遺傳因素以及環境的影響等等。這一期為大家帶來的是最近在糖尿病的研究與藥物研發領域的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Nature:重磅!中國科學家解析出一種B類G蛋白偶聯受體全長結構,有助開發出新的2型糖尿病藥物doi:10.1038/na
12月24日,《柳葉刀—糖尿病與內分泌學》雜志在線發表了一項來自中國多中心、大樣本的前瞻性隊列研究,該研究是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王衛慶教授與國內眾多糖尿病知名教授共同領導的中國心臟代謝疾病和癌癥隊列研究(4C)的分支,系統研究了胰島素抵抗、β細胞功能障礙,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對2型糖尿病
開發口服胰島素片的想法從1930年就開始了,科學家對改變胰島素劑型的研究也從來沒有放棄,但非注射胰島素一直是夢想,很多關鍵技術難題依然沒有辦法解決。如今,致力于1型糖尿病研究的國際小組——TrialNet發現口服胰島素能夠延緩1型糖尿病的發生。 口服胰島素抑制自身免疫攻擊 1型糖尿病是一種自
一項多中心、大樣本的前瞻性隊列研究顯示:我國糖尿病患者同時存在β細胞功能障礙和肥胖導致的胰島素抵抗問題,未來應該據此“雙重推動”制定更行之有效的防控策略。這是我國迄今最大的一項研究成人胰島素抵抗、β細胞功能障礙和肥胖對糖尿病風險作用的研究。 這項研究是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王衛慶教授
世界糖尿病日(World Diabetes Day' WDD),是由世界衛生組織(WHO)和國際糖尿病聯盟(IDF)于1991年共同發起的,并自1992年起在每年的11月14日舉行慶祝活動,其宗旨是引起全球對糖尿病的警覺和醒悟。 之所以將每年的11月14日定為“世界糖尿病日”,是為了紀念班廷(
一項多中心、大樣本的前瞻性隊列研究顯示:我國糖尿病患者同時存在β細胞功能障礙和肥胖導致的胰島素抵抗問題,未來應該據此“雙重推動”制定更行之有效的防控策略。這是我國迄今最大的一項研究成人胰島素抵抗、β細胞功能障礙和肥胖對糖尿病風險作用的研究。圖片來源于網絡 這項研究是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
今天師兄告訴我,如果我們實驗室要研究糖尿病,應該主要研究2型糖尿病,這讓我聽到之后愣在了那里,原來在研究糖尿病上面我還年輕著呢(暗自說道)。那,2型糖尿病是不是也需要相對應的動物模型來支持研究呢?師兄能幫忙講講嘛?(我厚著臉皮問道)。當然了,研究2型糖尿病怎么能少得了其相關的動物模型呢?你上周已經掌
近年來,科學家們通過大量研究發現,腸道菌群或和機體糖尿病的發生存在一定關聯,而且通過修飾腸道菌群或許有望幫助治療糖尿病,那么這真的能夠治療糖尿病嘛?小編整理了近年來相關研究報道,分享給各位!與大家一起學習! 【1】PNAS:突破!通過修飾腸道菌群或有望治療1型糖尿病 DOI:10.1073/
據國際糖尿病聯合會估計,現在全球約8.3%的成年人患有糖尿病。到2035年,該病患者人數預計會上升至5.92億。在2013年,糖尿病導致約510萬人死亡,平均大約每6秒鐘就有1人死于糖尿病。大家對糖尿病領域的研究進展一直有很高的關注度。轉眼間2015年已經過去了一半,本文為大家盤點這半年來糖尿病
4月5日,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志》(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上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調查了2002年-2013年間患者及其保險計劃(insurance plan)為所有降糖藥的支付情況。 研究人員分析了近28000名接受治
最新一項研究顯示,1型糖尿病與多種類型癌癥——包括胃癌、肝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腎臟癌等的風險增加有關,但引發其他類型癌癥(包括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的風險降低。這些結果來自于對五個國家數據的一項多中心研究,由資深統計學家、丹麥 Steno糖尿病中心的Bendix Carstensen、愛丁堡大學
糖尿病患者可能再也無須注射胰島素了。預計到2030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將多達4.4億人。但是到那時,糖尿病患者可能再也無須注射胰島素了,因為英國科學家已經成功開發出一種一天只需使用一次的糖尿病鼻腔凝膠。 桑德蘭大學的Hamde Nazar博士領導的團隊開展了此項研究,旨在使需要注
兩項關于糖尿病的新研究提供了好消息,但總體來說,血糖仍然是公共衛生負擔的重中之重。 第一項研究研究了美國兒童1型和2型糖尿病的發病情況,發現了這一令人不安的趨勢:從2002年到2012年,兩種糖尿病的發病率都有所上升,特別是種族和少數民族。 但在第二項研究中提出了一點希望:瑞典研究人員報告說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組由于胰島素分泌減少和/或作用受損而導致的以高血糖為特征的內分泌及全身代謝紊亂性疾病,2000年其全球患病率為2.8%,預計到2030年將上升至4.4%。臨床上將糖尿病分為胰島素依賴型(Ⅰ型)糖尿病和非胰島素依賴型(Ⅱ型)糖尿病。Ⅰ型糖尿病是
長期以來,Ⅱ型糖尿病一直被認為是由肥胖家族史等誘因引起的胰島素抵抗所致的相對性胰島素分泌不足引起。而近日,來自克羅地亞里Rijeka(里耶卡)大學教授Bojan Poli及其團隊卻發現,病毒感染能推動骨骼肌乃至全身的胰島素抵抗(IR)進程,最終導致Ⅱ型糖尿病的發生。這一研究成果發表于7月17日
近年來,由于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的改變、日趨緊張的生活節奏以及少動多坐的生活方式等諸多因素,全球糖尿病發病率增長迅速,糖尿病已經成為繼腫瘤、心血管病變之后第三大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慢性疾病。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過1.2億人,我國患者人群居世界第二,目前中國的糖尿病發病率高達9.6%,本文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Diabetes正式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營養科學研究所翟琦巍研究組和樂穎影研究組的合作研究論文Amyloid-β Induces Hepatic Insulin Resistance In Vivo via JAK2。 該研究首次在小鼠水平明確驗證了β淀粉樣蛋白(A
糖尿病巨頭諾和諾德(Novo Nordisk)近日在美國新奧爾良舉行的2016年第76屆美國糖尿病協會(ADA)科學會議(2016年06月10日-14日)上公布了速效門冬胰島素(faster-insulin aspart)一項IIIa期臨床研究的新數據。該研究在1型糖尿病(T1D)患者和2型糖尿
作為歷史最悠久的生物藥物之一,胰島素是第一個重組蛋白藥物,對于人類健康和新藥開發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胰島素的發展史也是一個好故事。里面有個體人物的執拗與命運的巧合,有關鍵公司的崛起與分分合合,有商業的貪婪與博弈,唯獨創新沒有終點。 目前全球市值230億美元的胰島素市場中有80%以上為三代胰島
南加州大學的研究人員發布了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研究發現:通過為小鼠提供短暫特殊的禁食模擬飲食(FMD?),促進了原本不能生成胰島素的胰腺細胞重編程,再次產生了胰島素,減少了I型和II型糖尿病的癥狀,這項研究也在來自I型糖尿病患者的培養胰腺細胞中得到了類似的結果。 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2月23日的
盡管幾十年來科學家推測,抑制內源性胰島素降解,有可能治療2型糖尿病,并將IDE(胰島素降解酶,一種蛋白質,因其能夠破壞體內的胰島素,從而引起糖尿病的易感性)作為一個糖尿病易感基因,但是鋅金屬蛋白酶IDE活性和葡萄糖穩態之間的關系,仍不清楚。 最近,哈佛大學、石溪大學、愛因斯坦醫學院、加州大學和
he inhibitor is depicted in orange and white spheres. The IDE is depicted as the blue and green surface, and the gray ribbons 盡管幾十年來科學家推測
中國糖尿病患病率居高不下,日益普遍的肥胖現象“貢獻”不小。近日,《柳葉刀-糖尿病與內分泌學》在線發表了一項來自中國多中心、大樣本的前瞻性隊列研究,系統分析了胰島素抵抗、β細胞功能障礙及兩者的交互作用對2型糖尿病發生風險的作用,揭示了肥胖對中國糖尿病發病的重要影響。 中國糖尿病患病率急劇增長,
當前美國有超過2900萬糖尿病患者,其中主要為2型糖尿病患者,而談及胰島素耐受性似乎是很多患者的家常便飯,這患者機體不能有效地處理糖類;因此理解胰島素耐受性的發生機制對于有效治療這種慢性疾病非常重要,近日刊登于國際雜志Nature Medicine上的一項研究報告中,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科學家通
在美上市的以色列醫藥公司Oramed醫藥上20日宣布,該公司的獨家新藥,口服胰島素ORMD-0801二期臨床測試成功,在歐洲獲得了專利獲批,將被允許在歐洲以及承認歐洲藥監局條例的主要國家作為一型糖尿病的治療藥物使用。公司股價隨即脈沖式上漲,在過去五個交易日累計漲幅115.83%,階段漲幅在美股所
糖尿病巨頭諾和諾德(Novo Nordisk)近日在美國新奧爾良舉行的2016年第76屆美國糖尿病協會(ADA)科學會議(2016年06月10日-14日)上公布了長效胰島素Tresiba(德谷胰島素U100)2個IIIb期臨床研究(SWITCH 1和SWITCH 2)的最新數據。這2個研究是首批
中國糖尿病患病率居高不下,日益普遍的肥胖現象“貢獻”不小。昨天,《柳葉刀-糖尿病與內分泌學》在線發表了一項來自中國多中心、大樣本的前瞻性隊列研究,系統分析了胰島素抵抗、β細胞功能障礙及兩者的交互作用對2型糖尿病發生風險的作用,揭示了肥胖對中國糖尿病發病的重要影響。圖片來源于網絡 中國糖尿病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