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故宮“瓷器門”:文物無損檢測不能因噎廢食
近日故宮“瓷器門”事件發生后,無損檢測是否安全可靠,成為一個備受爭議的熱點問題。中科院研究生院文物科技評估中心主任王昌燧表示,無損檢測本身并不存在什么技術難題,作為一個小概率事件,我們應該認真總結經驗教訓,避免類似事故再次發生,而不應因噎廢食,停止文物真品的檢測工作。 “對于瓷器的無損檢測,主要是通過X射線熒光光譜分析方法來測定其化學成分,經過相應的數據分析,來進行文物鑒定,同時也可以進一步完善古陶瓷數據庫的建設。”王昌燧介紹說,“故宮從2005年引進無損檢測技術,上海博物館和其他單位開展得更早,但從未聽說有類似事故發生。” 此前有媒體稱,用于無損檢測的儀器十分昂貴,國內只有少數幾家大型博物館才買得起。除了“買得起”,“用得來”其實也是一道門檻。經求證,記者了解到,國內許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都在使用這種儀器,設備本身自動化程度較高,經過正規培訓后,對操作人員并無極特殊要求。 “事故的發生與操作人員的經驗不足......閱讀全文
專家談故宮“瓷器門”:文物無損檢測不能因噎廢食
近日故宮“瓷器門”事件發生后,無損檢測是否安全可靠,成為一個備受爭議的熱點問題。中科院研究生院文物科技評估中心主任王昌燧表示,無損檢測本身并不存在什么技術難題,作為一個小概率事件,我們應該認真總結經驗教訓,避免類似事故再次發生,而不應因噎廢食,停止文物真品的檢測工作。 “對于瓷器的無損檢測
西南首家無損文物檢測中心落戶重慶
工作人員用儀器檢測陶瓷古董 20分鐘即可為您的寶貝驗明真身,斷定年代。12月24日,西南首家無損文物檢測中心――重慶硅酸鹽研究所古陶瓷檢測中心正式落戶北部新區,該中心由中國重慶硅酸鹽研究所主辦,重慶市收藏協會協辦。 該中心采用全球最大真空倉室能量色散X光射線熒光光譜儀,對陶瓷、貴
中國科學院大學王昌燧團隊:我國青瓷起源應不晚于夏代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492680.shtm?西周原始青瓷壺(左)和隋代青釉盤口四系壺。圖片來源:《中國古陶瓷圖典》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王昌燧團隊經過多年探討,借助硅酸鹽材料的Tammann溫度方程,將青瓷燒成溫度下限確定
中國科學院大學王昌燧團隊:我國青瓷起源應不晚于夏代
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王昌燧團隊經過多年探討,借助硅酸鹽材料的Tammann溫度方程,將青瓷燒成溫度下限確定為1100℃,并通過比較平均燒成溫度,發現原始瓷就是青瓷,將我國青瓷起源時間提前至夏代。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考古科學雜志:報告》。 青瓷是中國陶瓷燒制工藝的珍品,歷史悠久。但學界在原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文物科技評估中心”成立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文物科技評估中心”揭牌儀式暨首次顧問委員會會議于3月31日在中科院研究生院玉泉路園區舉行。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副院長侯泉林和中國歷史博物館原副館長、著名青銅鑒定專家孔祥星共同為新成立的“文物科技評估中心”揭牌。來自全國各地的文物鑒定專家20余人出席了此次會議。揭牌儀式后,侯泉林
國家文物局核查稱故宮文物受損系操作失誤所致
就故宮博物院珍貴文物損壞情況這一嚴重事件,國家文物局昨日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文物局(文化廳)發出通報。通報表示:此次事故是一起嚴重的珍貴文物損壞事件,教訓十分深刻。各地文物行政部門和文物、博物館單位,一定要認真吸取教訓,引以為戒,進一步完善規章制度,加強依法管理,落實相關責任。國家文
工業CT在文物無損檢測技術中的應用
世界先民在悠久的歷史進程中創造了輝煌的物質文明,為我們遺留下浩如煙海的文化遺存。而這些文物瑰寶都是由各種材質組成,了解文物材質及其病變規律,探知文物內部的工藝結構及損傷,是保護文物的先決條件。對文物的深層認知才能使我們更客觀的選用有針對性的,切合實際的保護方法和材料,大大降低保護行為當中的冒險性
工業CT在文物無損檢測技術中的應用
? 世界先民在悠久的歷史進程中創造了輝煌的物質文明,為我們下浩如煙海的文化遺存。而這些文物瑰寶都是由各種材質組成,了解文物材質及其病變規律,探知文物內部的工藝結構及損傷,是保護文物的先決條件。對文物的深層認知才能使我們更客觀的選用有針對性的,切合實際的保護方法和材料,大大降低保護行為當中的冒險性,避
關注《我在故宮修文物》:高光譜技術高在哪
看過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觀眾或許會對如下場景有印象:技術人員用一臺儀器掃描古字畫,掃描信息經過專業處理后,文物修復專家就能發現字畫上肉眼看不見的信息,甚至還能分析出繪畫技法和當時用的顏料。不同物質有它獨屬的“指紋光譜”,高光譜遙感技術可準確捕獲這一重要信息,提高人眼及遙感觀測能力。中科院遙
激光技術為館藏文物“增壽”
故宮博物院作為明清兩朝皇宮,無數的奇珍異寶匯聚其中,很多館藏文物都歷經了數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滄桑,對于文物的保養修復似乎是一個永遠說不盡的話題。近日, “中國-希臘文物激光技術聯合實驗室”在故宮啟動并舉行揭牌儀式。據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介紹,中國、希臘同為擁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在文物收藏與研究保
從環境監測到無損檢測,淺談文物保護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文物作為歲月留給我們的瑰寶,承載的歷史的分量,而通過研究這些文物,我們可以了解到歷史變遷的原因,可以學習到曾經的鬼斧神工……但是時間同樣可以破壞文物,切斷當下與過去的聯系,因此如何保護不可復制的文物便成了相關部門乃至全人類需要重視的問題。環境監測——大型文物保護的開始
儀器操作失誤-故宮宋代哥窯瓷器受損
就宋代哥窯瓷器在故宮受到損壞一事,故宮博物院辦公室31日上午通過媒體向社會作出說明。報告初步判定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實驗室科研人員在儀器操作時存在失誤。 宋代哥窯瓷器在分析測試時被壓碎。? 宋代哥窯瓷器在分析測試時被壓碎 說明稱,2011年7月4日約10時,故宮博物院古陶
北京市科委就“面向文物修復的無損檢測技術”項目招標
2016年北京市科技計劃“面向文物修復的無損檢測技術及交互展示系統研發與應用”重大項目所屬兩課題的招標公告 為提高科技經費的使用效率,保證研究工作的質量,結合課題特點,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決定采取公開招標的方式,擇優選取課題承擔單位。本次招標工作將遵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中華人民共和
未來故宮國寶可看可把玩
狩獵紋豆、吳王夫差劍……這些國寶級的青銅器,以前只能遠觀,現在可以“把玩”。故宮數字研究所昨天展示最新“科研”成果,23件青銅器完成三維“證件照”拍攝,參觀者可以借助鼠標,“掀開”青銅器的頂蓋,欣賞里面的銘文,也可以“握起”吳王夫差劍,一試“寶劍鋒從磨礪出”。故宮博物院計劃為更多的文物拍攝三維
著名考古學家杜廼松逝世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420.shtm 杜廼松 資料圖 澎湃新聞記者從故宮博物院方面獲悉,我國著名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青銅器研究與鑒定家,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資深館員
浙江農林大發明木材無損檢測儀
“我們已經用木材無損檢測儀為故宮幾百根木柱和木結構房進行了檢測,發現大部分木結構保護都不錯,但也有一些木柱子內部已有一定程度的腐爛。”近日,浙江農林大學孫林飛等四名師生正應邀用他們的最新發明――木材無損檢測儀,為故宮和天安門的木柱和木質結構建筑做“心電圖”。 故宮和天安門是我國首批重
我國青瓷起源應不晚于夏代
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王昌燧團隊經過多年探討,借助硅酸鹽材料的Tammann溫度方程,將青瓷燒成溫度下限確定為1100℃,并通過比較平均燒成溫度,發現原始瓷就是青瓷,將我國青瓷起源時間提前至夏代。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考古科學雜志:報告》。 青瓷是中國陶瓷燒制工藝的珍品,歷史悠久。但學界在原始
故宮研究院將開展11項科研與出版項目喚醒沉睡文物
■新聞緣起 2月25日,故宮研究院在故宮博物院建福宮花園敬勝齋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了近幾年將開展的11項重大科研與出版項目。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表示,希望通過此次發布的科研與出版項目,使眾多故宮博物院專家學者的從業經驗、淵博學識發揚光大;吸收海內外專家學者,借助社會學術力量,推動
專家稱故宮受損宋瓷實為官窯-地位高于哥窯
“故宮打碎哥窯”一事日前成為新聞焦點,近日更有消息稱:這個被打碎的“盤子”是在南京中華門外出土的。那么,這個碎成六瓣的“哥窯”與南京到底有何“糾葛”呢?記者8月3日對此進行了采訪,驚訝地發現故宮對外宣稱的很多信息竟不準確:這個破損的“盤子”不是哥窯,而是官窯! 至于這個官窯盤如何從南
作物無損檢測—無損檢測技術概述
無損檢測與無損評價技術是在物理學、材料科學、斷裂力學、機械工程、電子學、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以及人工智能等學科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應用工程技術。隨著現代工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無損檢測與無損評價技術正日益受到各個工業領域和科學研究部門的重視,不僅在產品質量控制中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已為眾多科技人員和
中國古代紙質文物的無損化學分析
紙是中國古人的一項偉大發明。兩千多年的造紙歷史,給我們留下了寶貴、豐富的紙質文物財產。長期以來,我國的古紙研究以文獻分析為主,通過解讀文獻中的相關文字,復原早期的造紙技術。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國古代造紙技術的整體輪廓,就建立在上述文獻學研究的基礎上。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起,國內古紙研究出現新的動向,物理
文物鑒定:眼力敵不過儀器?
近日,南宋官窯博物館國寶級文物“長沙窯大執壺”被疑為贗品。而據有關報道,捐贈者丁仰振透露,他手里有一個與該壺差不多,品相更好的“壺王”。幾年前,他曾在北京的一家鑒定機構為“壺王”做過科技鑒定,結論認為該藏品應為距今一二百年內的作品。 對于這個結果,丁不相信,也沒有將此結論告訴杭州南宋官窯博
作物無損檢測—無損檢測技術專業設置
無損檢測技術即非破壞性檢測,就是在不破壞待測物質原來的狀態、化學性質等前提下,為獲取與待測物的品質有關的內容、性質或成分等物理、化學情報所采用的檢查方法。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適應現代化機械制造業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熟練掌握無損檢測技術的基本能力和基本
故宮回應《千里江山圖》質疑-公布檢測結果
如此大規模的檢測故宮數十年來頭一回 公布“體檢”報告 故宮回應《千里江山圖》偽作質疑 去年在故宮展出的宋代《千里江山圖》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與此同時,也有部分質疑的聲音——有觀點從畫作接縫處印章對不上、蔡京題跋與慣常體例不同、蔡京題跋與畫心對不上等方面,判定此畫為偽作,并認為作者并非王希孟等
高光譜成像顯神通-“護駕”古畫文物修復
文物修復是一門技術,最早的文物修復只能用人的手和眼尋找細小的破綻,目前我們可以用的科學儀器有很多,例如高光譜成像技術、X光等。這些儀器簡化人工繁復的步驟,現代儀器設備可以大顯身手。繼同名紀錄片和電影之后,圖書《我在故宮修文物》于近日出版,文物修復再度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確實,正如片中所展示的
中國科學院老科協第六期高端學術沙龍在京舉行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1597.shtm10月30~31日,中國科學院老科協第六期高端學術沙龍在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雁棲湖校區舉行,本期主題為“科技考古--探索華夏文明的圭臬”。 ???與會專家合影??
無損檢測分類
1. 什么是“無損檢測”技術?無損檢測技術,又稱非破壞檢查技術,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的工程科學。它是利用物質中因有缺陷或組織結構上的差異存在而會使其某些物理性質的物理量發生變化的現象,以不使被檢查物使用性能及形態受到損傷為前提,通過一定的檢測手段來檢測或測量、顯示和評估這些變化,
無損檢測要求
法律規定了某些非破壞性測試的最低標準。不同的國家或機構遵循不同的標準,因此在多個國家/地區運營的公司可能必須滿足同一應用程序的不同測試或報告要求。受到重疊限制的公司必須遵守其中最嚴格的規定。 航空公司,石油和天然氣公司以及制造商最容易受到復雜和重疊的監管要求的影響。應與適當的專家或專業法律顧問
民間私藏文物真不真-高科技儀器瞄一眼
私藏文物是真是假?拿給高科技儀器檢測一下便知真偽。6月19日,耗資數億打造的成都華通博物館新館在成都高新區開館。據文物專家透露,擁有環境掃描電鏡、激光拉曼光譜儀、射線衍射儀、射線熒光能譜儀、射線熒光光譜儀、熱膨脹同步熱分析儀及熱釋光斷代儀等國際一流文物檢測儀器的成都華通博物館是四川首家
昆明新添文物熒光檢測所
日前,“中華疑似文物保護委員會云南科技檢測中心”投入運行了,昆明新添一所以高科技熒光檢測儀進行疑似文物甄別的專業機構,將為云南省市民間群眾性收藏活動提供長期服務。 由中華疑似文物保護委員會、昆明高古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合作,“中華疑似文物保護委員會云南科技檢測中心”近日在昆明西苑路正式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