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子宮內膜癌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約75%~80%患者為絕經后婦女,癥狀多表現為絕經后陰道流血或排液。其早期診斷主要依靠診斷性刮宮,但刮宮的檢查結果只有10%是惡性[1],而且診刮對年齡較大的婦女有一定的并發癥及危險性,故不適于大范圍篩查。經陰道超聲是篩選檢查的主要手段之一。很多研究證明絕經后子宮內膜厚度≥5.0 mm是篩查子宮內膜癌的有用指標。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收集我院2000年4月~2006年9月絕經后陰道流血病例69例,查體正常者24例,均為絕經后婦女,絕經年限為2~21年,平均為9.4年。年齡47~81歲,平均63.2歲。其中24例為來我院門診查體的正常婦女,作為對照組,其余69例,臨床癥狀表現為絕經后陰道流血或排液。行經陰道彩超檢查后,均行刮宮或宮腔鏡后病理證實。 1.2 儀器與方法 超聲......閱讀全文
絕經后子宮出血是比較多見一種老年婦科癥狀,近年來婦女出現絕經后子宮出血的越來越多。當婦女絕經后,體內的性激素水平不斷下降,子宮內膜以及陰道黏膜也開始不斷萎縮,使細菌更容易就侵入到子宮,從而使子宮內膜、子宮頸、陰道感染上炎癥,炎癥損傷到淺表毛細血管,這就導致絕經后子宮出血[1-2]。引發絕經后子宮
子宮內膜病變是婦產常見的子宮病變,其共有的臨床特點為陰道不規則出血或絕經后陰道流血,主要包括子宮內膜增生、子宮內膜息肉、子宮黏膜下肌瘤和子宮內膜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女性生活和工作壓力不斷增大,子宮內膜病變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約占女性生殖道腫瘤的25%[1]。尋找一種既能早發現、
腹部超聲檢查結合分段診斷性刮宮是檢查臨床陰道出血原因采用常規的檢查方法。但仍有部分子宮內膜病變被遺漏。陰道超聲是近幾年興起子宮內膜疾病的一種很好的檢查手段,尤其對低速血流的檢出率更為顯著。采集分析陰道出血患者47例,經陰道超聲檢查均為子宮內膜病變聲像圖改變。其結果與術后病理診斷相對照,陰道超聲檢
子宮內膜癌發生在子宮體內膜層,以腺癌為主,80%發生于絕經后的婦女,40歲以前少見[1]。子宮內膜癌發生率僅次于宮頸癌,是常見的女性生殖系統的惡性腫瘤之一。近年來,由于雌激素替代療法的應用增多,該病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并有年輕化傾向。本文選取本院2008年3月~2010年8月經手術、診斷性刮宮、病
子宮內膜癌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見的惡性腫瘤。近年來,有年輕化和發病率明顯上升的趨勢,因此早期準確診斷子宮內膜癌已成為臨床關注的焦點。子宮內膜癌雖可通過診斷性刮宮于術前獲得診斷,但診斷性刮宮很少能提示其病灶的累及深度與范圍。目前,陰式超聲廣泛地被應用于發現子宮內膜病變,尤其是內膜癌變。本文旨在探討經
資料與方法: 資料:選取2006年11月~2008年6月,經我院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并經手術、穿刺病理證實的13例子宮內膜癌患者,做回顧性分析,以探討彩色多普勒超聲對子宮內膜癌的診斷價值。均為女性,年齡42~72歲,平均年齡56.43歲。 儀器與方法:使用GELq7&
近年來,子宮內膜癌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約75%~80%患者為絕經后婦女,癥狀多表現為絕經后陰道流血或排液。其早期診斷主要依靠診斷性刮宮,但刮宮的檢查結果只有10%是惡性[1],而且診刮對年齡較大的婦女有一定的并發癥及危險性,故不適于大范圍篩查。經陰道超聲是篩選檢查的主要手段之一。很多研究證明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18 例葡萄胎均為我院2010年6月-2011年5月門診和住院患者,年齡22-34歲,停經后2-4月內反復陰道流血史,出血多為斷續性,檢查時間停經后11-21周,其中11-18周之間檢查發現的病例15例,19-21周之間檢查發現的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