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耶爾森菌俗稱鼠疫桿菌,是烈性傳染病鼠疫的病原菌。鼠疫是自然疫源性傳染病,通過直接接觸染疫動物或節肢動物叮咬而感染。臨床常見腺鼠疫、敗血型鼠疫和肺鼠疫。 1.生物學特征 (1)形態與染色:鼠疫耶爾森菌為革蘭陰性桿菌,形態短而粗,兩端鈍圓,兩極濃染,大小為(1.0~2.0)μm×(0.5~0.7)μm.有莢膜,無鞭毛,無芽孢。陳舊培養物或3%氯化鈉瓊脂培養基上呈明顯多形性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2)培養:需氧和兼性厭氧,在普通培養基上即可生長。最適生長溫度是28℃~30℃。培養基最適pH為6.9~7.1.培養16~18h,用顯微鏡觀察可見一層形狀不一,淺灰色小菌落,這是鼠疫耶爾森菌培養初期的菌落特征,這對本菌的鑒定有一定意義。在培養24~48h后可形成直徑0.1~0.2mm,圓形。中心突出,透明的淺灰色小菌落。72h后菌落直徑可達4mm.在液體培養基中生長良好,開始渾濁生長,24h后為沉淀生長,48h后形成菌膜,稍加......閱讀全文
鼠疫概述: 鼠疫是由鼠疫桿菌(Yersinia pestis)引起一種自然疫源性的烈性傳染病。因其傳播速度快、傳染性強、病死率高、社會危害性大,被我國法定為甲類傳染病。鼠疫主要通過鼠蚤類傳播,曾在歷史上有過三次大暴發流行。其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發熱、嚴重毒血癥癥狀、淋巴結腫大、肺炎、出血傾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