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8-11-05 15:33 原文鏈接: 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覃重軍是散步想出的

      2018年8月2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雜志頗為罕見地刊發了同一“選題”的兩篇科研成果:一篇出自人工合成領域“老將”、美國科學院院士、紐約大學醫學院教授Jef D. Boeke團隊;一篇來自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覃重軍研究團隊及其合作者。

      兩個成果提及的實驗和分析各有千秋,但從結果來看,前者只做到“16合2”,而后者做出了“16合1”。

      這一次,中國領跑了。

      11月4日,在2018騰訊WE大會上,覃重軍和我們講述了這一領跑背后的故事:一切都要從2013年5月8日那一天覃重軍散步中迸發的靈感說起。

      1995-2001年,在美國斯坦福大學就讀的覃重軍師從基因工程的創始人之一Stanley N.Cohen教授。當時經典的基因工程已經很成熟,喜歡思考的覃重軍開始了一個美麗的夢——用基因組工程技術實現人造生命體。

      隨著中國科學家在生命科學領域不斷地取得標志性成果,包括人工合成蛋白質、tRNA、染色體DNA,人造生命體這個“夢”看上去似乎不再是遙不可及。我們知道,原核生物擁有1條染色體,且染色體構型呈環型,真核生物擁有多條染色體,且染色體構型呈線型。能否打破自然生命的界限是覃重軍在散步時不斷思考的問題。

      2013年5月8日,正在散步的覃重軍突然想到,或許通過釀酒酵母就可以實現。 “人類、動物、植物、酵母等真核生物的染色體數目是多條的但是‘隨機的’,酵母可以像原核生物一樣將所有遺傳物質組裝在一條染色體上。” 覃重軍解釋道。

      此時,雖然材料已經確定,但是到底是否可以人造一個單染色體的真核生物并具有正常的功能?覃重軍并不確定,因為還有一個技術瓶頸需要突破——染色體融合應盡量避免影響基因表達和細胞生長,敲除近端粒重復序列,染色體位置順序可以隨機,著絲粒位置居中。如何實現多位點同時切割與高效同源重組,是擺在覃重軍面前的難題。恰逢那一年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橫空出世”,天時地利人和,覃重軍團隊帶著工匠精神,一步一個腳印,將染色體兩兩精確融合并嚴格驗證,最終取得成功。

      具體來說,覃重軍研究團隊的這項研究建立了一系列具有十六條染色體連續融合的菌株,顛覆了染色體三維結構決定基因表達的傳統觀念,對染色體進化、染色體復制、端粒生物學、著絲粒生物學、減數分裂重組以及細胞核結構與功能的關系具有重要價值,為酵母遺傳學研究提供了新材料、新思路。

      而且,與天然釀酒酵母的32個端粒相比,覃重軍研究團隊人工創造的單條線型染色體僅有2個端粒,為研究人類端粒功能及細胞衰老提供了很好的模型。

      覃重軍幽默地說,這個故事的起源是大膽的猜想,但猜想之后就是確定理性設計的原則,再加上核心技術的配合,以及“工程化”精確實施。四要素缺一不可,因為一步錯了,整個“大廈”就會垮了。

      世界真的很奇妙,人工合成領域“老將”、美國科學院院士、紐約大學醫學院教授Jef Boeke團隊研究釀酒酵母四十余年,卻沒能完成一條染色體的融合,結果讓一個“外行人”搶得先機,覃重軍笑言自己很幸運。其實,翻看覃重軍2013年至2018年對于科學思考、實驗設計等2000頁手稿,我們就知道任何成功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科研更是。

      將牛頓、愛因斯坦標視為自己偶像,并將他們的畫像貼在辦公室里時刻提醒自己要向“偉人”學習的覃重軍鼓勵大家勇于探索。他說,偉人都需要有名人名言,他也學著整理了一條:“靠想象力打開未來一扇扇大門,靠理性選擇其中正確的一扇。”


    相關文章

    我國出生缺陷防治研究獲突破

    NIPT用于檢測常見的胎兒染色體非整倍體問題已有十多年歷史,該技術已成為阻斷由染色體疾病造成的遺傳性出生缺陷的主要臨床手段。除了對唐氏綜合征等非整倍體疾病的檢測,NIPT已擴展到染色體微缺失和微重復綜......

    研究構建染色體融合小鼠模型、模擬染色體演化過程

    9月21日,CellResearch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李勁松研究組撰寫的題為Creationofartificialkaryotypesinmi......

    人造軟表面可自主模仿自然形狀

    美國杜克大學工程師已開發出一種可伸縮的柔軟表面,其可不斷地自我重塑,以模擬自然界中的物體。依靠電磁驅動、機械建模和機器學習形成新的構型,該人造表面甚至可學習適應破碎的元件、意外的約束或變化的環境等障礙......

    科學家成功模擬漫長演化的染色體重排事件

    近日,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勁松研究組開發出基于類精子干細胞技術的小鼠染色體改造研究系統。利用該技術,可以建立染色體融合小鼠品系,成功模擬了自......

    “人造太陽”何時升起?

    電影《流浪地球》中,太陽即將毀滅,地球生態環境惡化,寸草不生,全體人類不得不轉移到地下,建起了一座可容納35億人的地下城。為了自救,科學家們試圖制造一萬座行星發動機,推動地球逃出太陽系,尋找下一個適合......

    塑造著絲粒分布的“世紀之謎”解開

    自1800年代以來,科學家們已經注意到細胞核中著絲粒的分布問題。著絲粒是一種特殊染色體區域,對細胞分裂至關重要,但其分布的決定機制和生物學意義仍懸而未決。日本東京大學團隊最近提出了一種塑造著絲粒分布的......

    男性不育?從X染色體上找問題

    近日,一項發表于《美國人類遺傳學雜志》的國際研究發現,X染色體上的50多個基因產生突變可能導致精子生成不良。近一半精子數低或為零的男性不問題仍未有醫學解釋。在過去幾年中,研究僅確定了可能與精子產生問題......

    新材料帶來更強壯靈活人造肌肉

    美國科學家開發了一種新的材料和工藝,用于制造比生物肌肉更強壯、更靈活的人造肌肉。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科學》雜志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工程學院研究人員稱,創建人造肌肉來完成工作并檢測力和......

    “自私超基因”嚴重破壞遺傳多樣性

    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的生物學家首次使用群體基因組學來闡明一種被稱為分離變相因子(SD)的“自私遺傳元素”的進化和后果。發表在《eLife》雜志上的論文表明,SD已導致染色體組織和遺傳多樣性發生了巨大變化。......

    人類孕育后代為什么這么難?“自私”染色體在作祟

    英國科學家的最新研究表明,“自私染色體”可以解釋為什么大多數人類胚胎會早亡。這項近日發表于《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的研究解釋了為什么魚類胚胎生存良好,而人類胚胎往往無法存活。該研究這對不孕不育治療具......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