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1月最受關注的五篇論文
哥倫比亞大學的一項小鼠研究發現了其中驚人的奧秘:基因組可以通過三維空間重新排列,協調每個神經元中這些基因的調控,從而產生生物多樣性,檢測到這許許多多種的氣味。 英國著名雜志《Nature》周刊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性科技期刊,自從1869年創刊以來,始終如一地報道和評論全球科技領域里最重要的突破。其辦刊宗旨是“將科學發現的重要結果介紹給公眾,讓公眾盡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識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進展”。近期《Nature》下載論文最多的十篇文章(2018年12月10日 ~ 2019年1月18日): Lhx2/Ldb1-dependent multi-chromosomal compartments regulate singular olfactory receptor transcription 人類的鼻子可以區分一萬億種不同的氣味,這是一項非凡的能力,科學家們預測這需要1000萬個專門的神經細胞(神經元),以及400多個特......閱讀全文
nature發布論文關注點總結
想近期發nature的老師看過來 這期的nature(12月8日)有意思的文章不少。比如用光來治老年癡呆,哈哈(想到廣場舞的評論了,抱歉抱歉)。不過今天季博不分享那篇文章,而是分享另外三篇,分享的目的不是讓大家了解具體的思路和怎么做,而是給大家看下nature現在關注的點。 季博在講
Nature新論文:讓癌細胞餓死
自英國Beatson癌癥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一項新研究中證實,奪去癌細胞的一種關鍵氨基酸可顯著削弱它們的生長和增殖能力。這一研究發現在線發表在12月16日的《自然》(Nature)雜志上。 Beatson癌癥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研究了當缺乏絲氨酸時癌細胞能夠生存并繼續生長的機制。細胞通常能夠自己
nature發布論文關注點總結
想近期發nature的老師看過來 這期的nature(12月8日)有意思的文章不少。比如用光來治老年癡呆,哈哈(想到廣場舞的評論了,抱歉抱歉)。不過今天季博不分享那篇文章,而是分享另外三篇,分享的目的不是讓大家了解具體的思路和怎么做,而是給大家看下nature現在關注的點。 季博在講
《Nature》10月最受關注的論文
英國著名雜志《Nature》周刊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性科技期刊,自從1869年創刊以來,始終如一地報道和評論全球科技領域里最重要的突破。其辦刊宗旨是“將科學發現的重要結果介紹給公眾,讓公眾盡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識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進展”。近期《Nature》下載論文最多的十篇文章(2018年9月
Nature重要論文:癌癥追根溯源
研究人員提供了第一個有關驅動腫瘤形成的突變過程的綜合綱要。這些突變過程解釋了30種最常見癌癥類型的大部分突變。這一關于癌癥形成的新認識可能有助于治療和預防廣泛的癌癥。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8月14日的《自然》(Nature)雜志上。 每個突變過程都在它導致的癌癥基因組上留下了一種特定的突變模式
Nature重要論文:大型基因表達圖譜
來自艾倫腦科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在最新出版的《自然》(Nature)雜志上報告稱證實人類大腦具有一致的遺傳藍圖,且擁有巨大的生物化學復雜性。這些研究結果來自于對“艾倫人腦圖譜庫”(Allen Human Brain Atlas)公開提供的大量數據集的首次深入大規模分析。 這項研究的結果是基于對“艾
造假巨頭Nature論文被撤稿
根據撤稿觀察(RETRACTION WATCH)網站的報道,在阿拉巴馬州大學調查發現它的前雇員,蛋白質研究專家H.M.Krishna Murthy在蛋白結構研究上造假,發布的多個蛋白質結構“是篡改和/或偽造的”這一真相6年之后,1月4日《自然》(Nature)雜志撤回了他發表于2006年的一篇蛋
Nature重要論文:抗癌miRNA的抑制因子
近日來自德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癥和腫瘤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癌癥促生長因子受體EGFR即便是在被拖入到細胞內快要遭到破壞的情況下,在溶解之前它也能得到激活,轉而阻止腫瘤抑制microRNAs (miRNAs)生成。這一重要的研究發現發布在著名期刊《自然》(Nature)雜志上。
Nature撤回微軟顛覆性成果論文
當地時間3月8日,一篇2018年發表于Nature、題為“量子化的馬約拉納費米子電導”(Quantized Majorana conductance)的論文被撤回。該論文由微軟領導的研究團隊完成,聲稱已經找到了難以捉摸的次原子粒子(馬約拉納費米子)的證據,創造了實用量子計算機的關鍵突破。
Nature重要論文揭示代謝新機制
在出生后危機四伏的幾個小時里,在突然失去來自母親的食物供應的情況下,新生哺乳動物必須要能夠生存下來。在通常情況下,新生兒會啟動一種代謝反應以抵御饑餓直至喂給食物。這一生存反應涉及一個稱作自噬的,調控內部能源分解的過程。盡管自噬已充分得到證實,當前對于體內自噬的關鍵機制調控因子仍知之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