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就像一座巨大的迷宮。4000多萬年前,這里曾有一片汪洋大海,歷經滄海桑田,人們說不清中間發生了哪些變遷。或許在漫長歲月中,它一直在沉吟、訴說,只是我們聽不懂。如今,借助現代科學分析方法,從一塊塊沙土、一片片樹葉和一顆顆動物牙齒中,可以復原它過去故事的片段。 不久前,記者跟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古脊椎所”)青藏高原考察隊來到青藏高原,尋找那些記錄遠古歷史的化石。 翻越多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口,考察隊員隨身帶著安眠藥,擔心患感冒引起肺水腫 考察目的地是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的札達縣,中途會停留在吉隆縣——也是一個主要工作地點。 這是我第一次上高原。剛出拉薩機場,中科院古脊椎所副所長、研究員鄧濤就提醒我,“慢慢走,不要劇烈活動。現在感覺還不錯,是昨天在北京‘充’的氧氣還沒用完。” 從拉薩到札達,基本上是沿著雅魯藏布江及馬泉河一路西行。開上318國道,只見高原雄偉蒼莽,峽谷間江水急......閱讀全文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鄧濤研究員、李強副研究員、王曉鳴客座研究員等人于2006至2012年間對青藏高原喜馬拉雅西部札達晚新生代盆地開展的生物地層工作進行了系統總結,共發現了200多個化石地點和數以千計的脊椎動物化石標本,目前鑒定出的動物化石共計33種,包括1種鯉科(裂腹魚類)、1種鴕
“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不僅僅在杜甫筆下,在整個中國傳統文化里,馬都是英雄的象征。更具體地說,馬的馴化直接促進了農牧業、交通運輸以及戰爭方式的改變,深深地影響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 但實際上,馬在沒有人類的時代就已經存續了很久。只是,那時的馬,沒有英俊威猛的外表,也
古馬型真馬(Stenonid)是舊大陸最早的真馬(Equus),其出現被稱作真馬事件(Equus Datum)。這一事件被視為第四紀開始的標志,和發生在舊大陸的一系列重大的地質、環境與生態事件相關聯。地質歷史中最原始的真馬肖肖尼馬(Equus shoshonensis)發現于北美大陸的上新世地層
草原鼬族Lyncodontini是現在僅分布在南美的小型鼬科動物,但是在第四紀時期,草原鼬族曾經遍布歐亞大陸,尤其以歐洲的海獺貂Enhydrictis和潘諾貂Pannonictis最為著名。東亞地區的草原鼬族動物發現的相對較少,以往只報道過貂鼬Eirictis,生存于更新世早期,目前在甘肅龍擔、
三趾馬(Hipparion屬)廣泛分布于北美和舊大陸,它們在歐亞大陸的晚中新世和上新世期間特別繁盛,是地層對比和環境重建的重要生物標志。豐富的三趾馬化石標本發現于中國許多化石地點,主要產自紅土堆積中。內蒙古中部的三趾馬化石此前也發現于紅土堆積,如化德縣土城子和四子王旗烏蘭花。這個地區的河湖相沉積
應瑞典烏普布薩拉大學進化生物學研究中心(Evolutionary Biology Centre, Uppsala University) 邀請,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劉武、同號文于4月29日至5月4日訪問了該中心,并對收藏在烏布薩拉大學古生物博物館的中國古生物化石進行了考察,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