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在第六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到來之際,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廣東省科技廳指導下,由廣州市科技局主辦的2022年廣州科技創新創業大賽暨港澳臺創新創業大賽在廣州(國際)科技成果轉化天河基地正式啟動。 記者在現場看到,啟動儀式上,8個智賽拉·智能感控機器人從舞臺兩側依次出場,整齊列隊,一字成排。“5,4,3,2,1!”隨著震撼的音樂倒數,全場所有來賓一起揮舞手中的“科技藍”雙創之旗。智能感控機器人頭部緩緩升起,露出高清顯示屏上的大賽主視覺圖片,緊接著機身頁窗旋轉,8個機器人分別展示出“灣區聚能 科創揚帆”八個大字。 據悉,2022年廣州科技創新創業大賽是以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廣東·廣州賽區)為基礎和契機,優化整合升級打造的廣州雙創品牌賽事。本屆大賽在參賽條件、參賽形式、評審機制、獎勵機制等方面創新引領,每年安排1億元創新創業大賽獎補資金,獲獎覆蓋面最高達14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單個企業最高獎勵達200萬元。覆蓋面更廣,......閱讀全文
創新惠民是兩會的老話題了,其魅力在于常議常新,每年都能看到新進展,每年都可以有新期待。 總體講,科技創新惠及民生途徑有兩條:一條是直接途徑,比如研發新藥品,幫助人們消除病痛;一條是間接途徑,科技創新提供技術平臺和手段,人們在此基礎上進行各種“社會創新”,尋求解決就業、教育、醫療、扶貧和慈善等民
中新網10月29日電 據國家統計局網站消息,日前,國家統計局《中國創新指數研究》課題組發布了2020年中國創新指數測算結果,國家統計局社科文司首席統計師李胤對此進行了解讀。? ? 從測算結果看,2020年中國創新指數達到242.6,比上年增長6.4%;在4個分領域的21個評價指標中,有19個指標
習近平同志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總結了我國科技發展的歷史成就和經驗教訓,分析了科技創新在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的重大意義,闡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對于科技創新的時代要求,指出了我國科技發展的方向就是創新、創新、再創新。
中新網10月29日電 據國家統計局網站消息,日前,國家統計局《中國創新指數研究》課題組發布了2020年中國創新指數測算結果,國家統計局社科文司首席統計師李胤對此進行了解讀。? ? 從測算結果看,2020年中國創新指數達到242.6,比上年增長6.4%;在4個分領域的21個評價指標中,有19個指標
國內外頂尖科技、400多場主題演講、數萬平方米創新展覽體驗區……以“飛天·進化”為主題的云棲大會,日前在浙江杭州云棲小鎮舉行。在這個展現中國創新力量的舞臺上,既有多項新科技的展示,也有關于互聯網商業創新、生態構建的廣泛討論。 作為全球研發投入最集中、創新最活躍、應用最廣泛、輻射帶動作用最大的技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自主創新、國產品牌都成了商家最喜歡的廣告詞。因為這張牌真的好用——我的產品不好,但我是國產品牌,你不買我就是不愛國;我技術不夠牛,但我自主創新了,不支持我你還是不是中國人?這不,紅芯瀏覽器就是自主創新營銷的翹楚。 紅芯這個名字好不好聽?真好聽。是不是勾起你內心深處的
科技創新是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是完成偉大事業的根本保證。在推進科技創新的過程中,有一個問題值得思考: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由創新來驅動,那么創新由什么來驅動?換言之,創新的動力來自哪里?有人認為,科技創新由好奇心驅動,也有人認為,科技創新由經
上圖 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 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9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我國科技發展的方向就是創新、創新、再創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強自主創新能
“協同創新”是一種致力于相互取長補短的智慧行為。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日益趨向精細化和系統化。精細化讓各個學科之間的差別越來越大,系統化則使科學研究不斷向“大科學”的方向發展——許多重要的科學進展在大科學工程、大型協作項目中出現。 可以說,科學本身的演變使來自不同學科、不同部門的科學家團結在一起
對創新這件事來說,當下是一個相對容易的時代,因為政策舉措、金融環境、法治體系都在為創新提供著有力支撐;當下也是十分困難的時代,因為偽創新摻雜其中,搶奪著真創新的資源、蠶食著人們對創新的信任。如何分辨創新的真與偽?“頂天立地”是一個標準。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日前表示,一些重大專項的技術放到大眾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