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剛視察南海海洋所
6月9日下午,中央紀委駐中科院紀檢組組長、中科院黨組成員李志剛視察南海海洋所。 中科院巡視工作辦公室主任李曉光向南海海洋所班子成員反饋了院巡視組于4月19—21日對所黨政領導班子巡視的基本情況,張偲、黃良民等領導班子成員針對反饋意見作了表態和發言。李志剛充分肯定了南海海洋所近年來各項工作取得的重大進展,就抓住機遇、理清思路、集思廣益,前瞻性部署和推動“創新2020”等作了重要指示。 張偲匯報了南海海洋所近期戰略規劃、隊伍建設、科研進展、成果產出、體制制度改革、黨建工作和創新文化以及紀檢監察等方面工作情況。 隨后,李志剛一行還參觀了南海海洋生物標本館。 中科院監察審計局局長李定,廣州分院領導郭俊、許魁文等陪同視察。 李志剛視察南海海洋所 李志剛視察南海海洋所 ......閱讀全文
中科院海洋所破譯海參基因組
記者從中科院海洋所獲悉,國際學術期刊PLoS Biology13日在線刊發了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楊紅生研究員課題組和相建海、李富花研究員課題組主導,天津生物芯片技術公司、加拿大紐芬蘭紀念大學等單位合作,由張曉軍、孫麗娜、袁劍波等青年科研人員為共同第一作者,協力完成的研究論文“The sea c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出版《計量海洋生態學》
近日,由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研究員王友紹編著的《計量海洋生態學》一書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 據了解,計量海洋生態學是海洋科學中一門全新的交叉學科。該書以計量海洋生態學的理論與方法貫穿始終,對我國熱帶(如西沙)、亞熱帶(如大亞灣、珠江口)以及大西洋(西北臂)典型海域環境與生態學變化特征
中科院海洋所:水母毒素致死機制研究獲進展
日前,美國化學會出版的蛋白質組學研究期刊《蛋白質組學研究雜志》以封面文章形式刊發了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李鵬程團隊在水母毒素致死機制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該研究結果為研制水母蜇傷治療藥物以及應對重癥水母蜇傷患者的急救提供理論指導。 水母蜇傷是全球普遍存在的嚴重的公共健康與安全問題之一。每年由水
中科院海洋所研究揭示板塊俯沖起始機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3/454881.shtm 海洋所科研人員與IODP351航次人員合影 近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孫衛東課題組李賀、孫衛東與綜合大洋鉆探(IODP)351航次首席科學家Arculus教授等IOD
中科院海洋所改性黏土治理赤潮噴灑設備通過驗收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海洋所獲悉,由該所研發、兗礦北海高嶺土有限公司制作的改性黏土治理赤潮專用噴灑設備,在廣西防城港市順利通過專家驗收。 據了解,該成果是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員俞志明承擔的“廣西防城港核電廠一期工程取水海域赤潮生物球形棕囊藻暴發預警監測與改性黏土消殺設施建立”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 改性
中科院海洋所揭示海底峽谷內波動力機制
近日,中科院海洋所尹寶樹研究團隊基于超高分辨率非靜力內波數值模式,揭示了我國東海西南部峽谷地形和黑潮共同調制下內潮和內孤立波的非線性演變和耗散過程,研究成果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Ocean Modelling上。 作為一種重要的中小尺度運動過程,海洋內波在物質輸運和能量傳輸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我國南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洪義國擔任IBB雜志編委
近期,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LED重點實驗室的專家洪義國應邀擔任了國際期刊《國際生物退化和生物降解雜志》(International Biodeterioration Biodegradation,IBB)編委,任期到2011年。作為編委,洪義國主要負責稿件審核、推薦本研究領域原創性和最好的稿件,以及
牡蠣基因組測序項目在中科院海洋所正式啟動
牡蠣基因組測序項目(OGP)日前在中科院海洋所正式啟動。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介紹,開展牡蠣全基因組測序和組學研究,揭示牡蠣各種特異性狀的基因組學基礎,可以提升貝類和海洋基因組學研究水平,促進發展貝類養殖產業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中國是牡蠣的故鄉,分布有近20種牡蠣。牡蠣是一種重要的海洋生物資源,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首次育出最大雙殼貝類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研究員喻子牛等人,通過優化和創新親本暫養促熟、誘導配子排放、受精孵化、幼蟲培育、蟲黃藻植入、附著變態、稚貝中間培育、幼貝育成等技術環節,成功培育出硨磲幼貝,從而為硨磲的種群資源恢復、島礁生態系統重建奠定了良好的技術基礎。同時,研究人員在繁育過程中突破了關鍵瓶頸技術,為硨磲苗種生產
中科院海洋所研制成深海熱液冷泉觀測潛標
日前,中國科學院海洋所海洋地質與環境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欒錫武課題組成功研制出深海熱液冷泉觀測潛標。該潛標能夠根據預定程序或外部指令下潛到熱液或冷泉區,利用其攜帶的傳感器對熱液或冷泉噴口區的溫度、鹽度、壓力等參數進行現場測量,并及時將測量數據傳送回控制中心。 據介紹,日前,科研人員在三亞海域對其自
中科院海洋所卡拉膠海藻課題列入國家海洋公益項目
由中科院海洋所劉建國研究員主持,國家海洋局一所等單位參加 “高產卡拉膠海藻的規模栽培、高值加工與近海環境治理新技術示范”課題,日前列入國家海洋公益項目,這是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首次獲得國家海洋公益項目立項課題。?這一課題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劉建國研究員主持,國家海洋局一所等單位參加。課題擬開展熱帶產
中科院海洋所榮成蜊江海洋蔬菜研發基地揭牌儀式舉行
7月6日,中科院海洋所-榮成蜊江海洋蔬菜研發基地揭牌儀式在榮成市蜊江水產有限責任公司舉行。海洋研究所黨委書記王啟堯,榮成市副市長王洪曉,農業部漁業局科技處副處長王雪光,威海市科技局局長高同璞,青島國家海洋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楊鳴等領導出席,50余位企業負責人與養殖戶參加了儀式。
中科院海洋所最新研究查清南黃海海域滸苔沉降區
近日,從中科院海洋所獲悉,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的一項最新研究,查清了南黃海海域綠潮后期大量漂浮綠藻的沉降區,并揭示了沉降區生態環境在綠潮發生前后發生的獨特變化。相關成果發表于學術期刊《環境科學與技術》上。 據介紹,大規模綠潮暴發后期,會有大量漂浮綠藻在南黃海海域沉
中科院海洋所:首套深海多通道拉曼光譜探測系統
近日,Deep-Sea Research Part I: Oceanographic Research Papers在線發表了題為Development and deployment of lander-based multi-channel Raman spectroscopy for in-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項目獲CCF華為胡楊林基金資助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周巍主持申報的CCF—華為高性能計算優秀青年創新基金項目“基于機器學習算法提高極端海洋氣象災害短臨預報預警技術”獲2021年度中國計算機學會(CCF)—華為胡楊林基金資助。 據悉,“基于機器學習算法提高極端海洋氣象災害短臨預報預警技術”項目立足于“一
中科院海洋所建立海水小球藻光合產氫新方法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劉建國團隊在海水藻株光合產氫方法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于國際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目前,誘導微藻光合產氫常用的兩步法需多次配制培養基,且離心耗能過大并易造成污染,因此迫切需要尋求新的產氫
李志剛視察南海海洋所
6月9日下午,中央紀委駐中科院紀檢組組長、中科院黨組成員李志剛視察南海海洋所。 中科院巡視工作辦公室主任李曉光向南海海洋所班子成員反饋了院巡視組于4月19—21日對所黨政領導班子巡視的基本情況,張偲、黃良民等領導班子成員針對反饋意見作了表態和發言。李志剛充分肯定了南海海洋所近年
2022年海洋科學專題營在青島舉辦
?營員云上大合影? 海洋所供圖山西省營員正在認真觀看直播? 海洋所供圖介紹中科院海洋所所史館? ? 海洋所供圖在潮間帶開展海洋生物采集? ?海洋所供圖進行牡蠣解剖實驗直播? ?海洋所供圖??“云”游“科學”號海洋綜合考察船? ?海洋所供圖7月25日,2022年青少年高校科學營海洋科學專題營中科院海洋
Ecotoxicology專刊發表南海海洋所海洋生態研究成果
7月21日,20篇“國際生態毒理研討會”(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主辦)會議論文,在國際著名的Ecotoxicology雜志上以專刊(Special Issue: South China Sea Ecotoxicology)的形式發表。作者來自中科院南海海洋所、香港大學
慶祝海洋所成立60周年系列學術報告會拉開帷幕
7月16日,慶祝中科院海洋所成立60周年系列學術報告會——2010年度學術月活動拉開帷幕。 海洋所副所長侯一筠主持開幕式并致辭,秦蘊珊院士、胡敦新院士,所長助理楊紅生、王凡,以及200余名科研人員和學生參加了學術報告會。中國海洋大學校長吳德星教授、趙美訓教授應邀分別作了“全球
海洋所與舟山市簽署科技合作協議
6月3日,舟山市副市長朱世強一行訪問中科院海洋所,雙方共同簽署了科技合作協議,標志著海洋所與舟山市的全面合作進入實質性階段。 海洋所相關部門領導和專家與來訪客人進行了座談,該所副所長張國范主持會議。 海洋所所長孫松向朱世強一行詳細介紹了海洋所基本情況,重點介紹了研究所在科研成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技廳副廳長崔玉亭一行訪問南海海洋所
12月7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技廳副廳長崔玉亭、計劃處處長劉智敏、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副所長雷加強一行到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參觀訪問。南海海洋所黨委書記黃良民、副所長王東曉、黨委副書記兼副所長詹文歡、海南熱帶海洋生物實驗站執行副站長董俊德、南海海洋生物標本館館長譚燁輝等領導
中科院知識產權投資公司與美潔爾公司共建合作基地
9月26日上午,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科院知識產權投資公司與深圳美潔爾實業有限公司聯合共建產學研知合作基地掛牌儀式在深圳美潔爾公司舉行。南海海洋所所長助理謝強與深圳中科院知識產權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李K、深圳美潔爾公司董事長朱躍龍、惠州市大亞灣招商局副局長黃漢南共同為“產學研知合作
我國科學家建立常態化深海長期連續觀探測平臺
記者26日從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了解到,中科院海洋所研制的多代深海坐底長期觀測系統在我國南海冷泉區連續多年布放,實現了對該區域高清影像資料、近海底理化參數等數據的連續獲取。該成果近日在國際學術期刊《深海研究》上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 據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員張鑫介紹,深海熱液、冷泉區域,是地球多圈層物質
我國科學家建立常態化深海長期連續觀探測平臺
記者26日從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了解到,中科院海洋所研制的多代深海坐底長期觀測系統在我國南海冷泉區連續多年布放,實現了對該區域高清影像資料、近海底理化參數等數據的連續獲取。該成果近日在國際學術期刊《深海研究》上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 據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員張鑫介紹,深海熱液、冷泉區域,是地球多圈層物質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秦啟偉等揭示海水魚類病毒侵染機制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獲悉,該所研究員秦啟偉領銜的團隊與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王宏達合作,首次將單病毒粒子示蹤技術應用于水生經濟動物大分子DNA病毒研究,從時間、空間尺度多層次揭示了石斑魚虹彩病毒侵染宿主活細胞的機制。相關成果近期發表于《病毒學雜志》。 SGIV是從患病的養殖石斑魚中分離
中科院天津市農業科技成果發布暨項目對接會召開
5月27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長張國范帶領科研、管理和合作企業人員17人參加了由中國科學院和天津市人民政府主辦的中國科學院·天津市農業科技成果發布暨項目對接會,本次會議共有中科院28個研究所和天津市50余家企事業單位500余人參加,中國科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施爾畏,天津市委常委、
海洋所與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簽訂科技合作協議
7月5日下午,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與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簽署科技合作協議。 中科院海洋所黨委書記王輝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校長李北群分別代表雙方簽署科技合作協議。雙方將圍繞國家對海洋科學與技術發展的基礎研究和海洋應用業務需求,充分挖掘各自在科研、業務和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潛力,緊密結合科研和業務技術,開展
重要海水養殖動物病害及免疫研究項目通過驗收
“973”計劃項目“重要海水養殖動物病害發生和免疫防治的基礎研究”近日在京通過驗收。承擔單位包括中科院海洋所、中科院南海所、國家海洋局第三研究所、中山大學、廈門大學、浙江大學等國內一流科研院所。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員相建海為首席科學家,課題負責人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員宋林生和中山大學教授彭宣憲分別匯報了
第八屆全國實驗流體力學學術會議在廣州召開
2010年12月26日至28日,第八屆全國實驗流體力學學術會議在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召開。大會主題為流體力學測量與顯示技術研究、流體力學實驗研究。來自中科院南海海洋所、中科院力學所、中國航天空氣動力技術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天津大學、中國海洋大學、香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