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免疫系統會攻擊胰腺,最終使患者沒有能力自然地控制血糖。這些病人必須仔細監測他們的血糖水平,每天測量好幾次,然后注射胰島素以使他們的血糖水平保持在一個健康的范圍。然而,精確控制血糖是很難實現的,因此,患者會面臨一系列長期的醫學問題。 在去年6月份,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和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華人學者顧臻帶領的一項新發明,可能使眾多糖尿病患者擺脫痛苦的胰島素注射,他們研制出第一個“智能胰島素貼片”,可以檢測血糖水平的增加,并在需要的時候分泌適當劑量的胰島素進入血液,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了《PNAS》由于這項突破性的研究,顧臻博士入選了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雜志評選的2015年度科技創新俊杰。 許多研究學者認為,一種更好的糖尿病治療是,用健康的細胞替代患者被破壞的胰島細胞,可以接替葡萄糖監測和胰島素釋放。這種方法已用于數百名患者,但其一個主要缺點是,患者的免疫系統會攻擊移植細胞,從而需要患者在余生當中都要服用免......閱讀全文
如果要評選最具話題性的醫藥行業議題,口服胰島素可能是最無爭議的幾個首選話題之一,在搜索引擎上,有接近300萬個頁面與此有關。其他的“超級話題”還包括阿爾茲海默癥、漸凍癥等等。 口服胰島素能夠成為“超級話題”,有許多原因:首先是群眾基礎廣泛,全球有超過4億糖尿病患者,僅在中國就有1億以上確診或待
糖尿病患者可能再也無須注射胰島素了。預計到2030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將多達4.4億人。但是到那時,糖尿病患者可能再也無須注射胰島素了,因為英國科學家已經成功開發出一種一天只需使用一次的糖尿病鼻腔凝膠。 桑德蘭大學的Hamde Nazar博士領導的團隊開展了此項研究,旨在使需要注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費城―2012.10.4. 糖尿病是指人體血漿中的糖濃度總是高于正常水平的慢性疾病,該病的形成有兩種可能原因,要么是由于促使人體細胞吸收糖分的激素―胰島素分泌不足,要么是由于人體對胰島素產生了耐受性。I-型糖尿病的發生是由于人體胰臟(生成胰島素的器官)喪失其細胞或是其
世界糖尿病日(World Diabetes Day' WDD),是由世界衛生組織(WHO)和國際糖尿病聯盟(IDF)于1991年共同發起的,并自1992年起在每年的11月14日舉行慶祝活動,其宗旨是引起全球對糖尿病的警覺和醒悟。 之所以將每年的11月14日定為“世界糖尿病日”,是為了紀念班廷(
胰島素在臨床上主要用于依賴型糖尿病以及部分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的治療。近年來,隨著糖尿病患者的增多和治療方案的逐步成熟,胰島素更廣泛地用于糖尿病的治療。然而,胰島素治療會引起一系列副作用。本文將對胰島素胰島素治療的適用人群、副作用及安全應用進行梳理。圖片來源于網絡 哪些情況需要胰島素治療?
近日,科技日報記者從北京醫院內分泌科郭立新教授處了解到:一項由郭立新領頭的、有關無針注射器和傳統胰島素筆對胰島素吸收與血糖控制的研究結果顯示,不同注射裝置影響胰島素的吸收和血糖的控制;無針注射在胰島素入血速度及餐后1小時內的血糖控制上要明顯優于傳統有針注射。同時,無針注射技術有效地解決了胰島素抵
13日,首個《中國糖尿病藥物注射技術指南》(下稱《指南》)在2011年糖尿病教育管理研討會上正式出臺。與會專家表示,《指南》的出臺,標志著我國在胰島素應用方面越來越規范化、國際化、細節化,有望幫助患者提高胰島素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減少糖尿病并發癥。 據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主任委員紀立農
作為歷史最悠久的生物藥物之一,胰島素是第一個重組蛋白藥物,對于人類健康和新藥開發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胰島素的發展史也是一個好故事。里面有個體人物的執拗與命運的巧合,有關鍵公司的崛起與分分合合,有商業的貪婪與博弈,唯獨創新沒有終點。 目前全球市值230億美元的胰島素市場中有80%以上為三代胰島
英國牛津大學研究人員日前報告說,不少糖尿病人需要通過補充胰島素來控制血糖,在不同補充方案中,以每天注射一劑長效胰島素效果最好。 牛津大學發布的新聞公報說,許多Ⅱ型糖尿病人不僅需要口服藥物,還需要注射胰島素。目前針對糖尿病患者有多種治療方案,其中包括每天三餐時各注射一劑胰島素,或每天注射兩劑
糖尿病治療領域:新星綻放 美國約有10%的人群受到糖尿病的困擾,在糖尿病方面的經濟支出以及患病率和死亡率方面數據都很驚人。不僅如此,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目前得到的治療并不足以控制并發癥風險,所以急需新的治療手段。 最近一篇綜述評估了糖尿病的最新治療藥物,包括吸入型胰島素,長效艾塞那肽,以及葡
糖尿病是現代社會的高發代謝疾病,發病的原因包括遺傳因素以及環境的影響等等。這一期為大家帶來的是最近在糖尿病的研究與藥物研發領域的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Nature:重磅!中國科學家解析出一種B類G蛋白偶聯受體全長結構,有助開發出新的2型糖尿病藥物doi:10.1038/na
11月7日是第4個中國糖尿病規范注射日。目前中國糖尿病患者血糖達標率不容樂觀,根據一項涉及全球16個國家、171個中心的研究結果顯示,我國只有不到一成的患者正確掌握了胰島素注射技術,這直接導致使用胰島素治療的患者的血糖達標率只有37%。 注射不規范,血糖達標率只有37% 由中華醫學會
據國際糖尿病聯合會估計,現在全球約8.3%的成年人患有糖尿病。到2035年,該病患者人數預計會上升至5.92億。在2013年,糖尿病導致約510萬人死亡,平均大約每6秒鐘就有1人死于糖尿病。大家對糖尿病領域的研究進展一直有很高的關注度。轉眼間2015年已經過去了一半,本文為大家盤點這半年來糖尿病
開發口服胰島素片的想法從1930年就開始了,科學家對改變胰島素劑型的研究也從來沒有放棄,但非注射胰島素一直是夢想,很多關鍵技術難題依然沒有辦法解決。如今,致力于1型糖尿病研究的國際小組——TrialNet發現口服胰島素能夠延緩1型糖尿病的發生。 口服胰島素抑制自身免疫攻擊 1型糖尿病是一種自
時至歲末,2016年已經接近尾聲,在這一年里干細胞療法研究領域又有哪些讓我們眼前一亮的創新性研究呢?請跟隨小編的腳步,一起來學習。 【1】Stroke:干細胞療法可有效治療中風 doi: 10.1161/STROKEAHA.116.012995 患有中風的患者在經過向大腦中注射干細胞治療,
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4月25日報道,哈佛大學的科學家日前宣布他們已經研制出一種新型激素,能夠大幅提高糖尿病患者體內的胰島素細胞數量,從而有效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注射次數。 據了解,研究人員一直在尋找一種能夠代替單純注射胰島素的治療方法,而這種名為betatrophin的新型激素能夠促進
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4月25日報道,哈佛大學的科學家日前宣布他們已經研制出一種新型激素,能夠大幅提高糖尿病患者體內的胰島素細胞數量,從而有效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注射次數。 據了解,研究人員一直在尋找一種能夠代替單純注射胰島素的治療方法,而這種名為betatrophin的新型激素能夠促進
在過去十幾年中,智能手機的興起極大地改變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銀行業到購物,再到娛樂,不一而足。在充滿創意的數字化技術、云計算以及機器習得這三股力量的合力作用之下,日漸醫用化的智能手機正準備改變醫療行業的各個領域,其結果則是,作為病人的用戶將首次登上這一舞臺的中央。 在智能手機的革命化影響下
胰島素是由胰腺胰島β細胞受內源或外源性物質如葡萄糖、乳糖、核糖、精氨酸、胰高血糖素等的刺激而分泌的一種蛋白質激素。它是機體內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同時促進糖原、脂肪、蛋白質合成。但已知長期注射胰島素與體重增加和血糖水平失控有關。 眾所周知,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每天需要注射胰島素,病情嚴重的甚至每
大型制藥企業在胰島素新制劑研究開發方面投入巨大預算。大部分項目都以失敗告終,理想的給藥途徑還是口服制劑,就像維生素或阿司匹林那樣每天服用。 現在,還很不起眼的一家以色列生物技術企業,正在默默地進行一系列早期階段試驗,它將成為世界首個開發胰島素口服藥丸的公司,實現不僅是數百萬糖尿病
4月5日,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志》(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上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調查了2002年-2013年間患者及其保險計劃(insurance plan)為所有降糖藥的支付情況。 研究人員分析了近28000名接受治
2016年,糖尿病巨頭諾和諾德(Novo Nordisk)(NYSE:NVO)突然宣布取消其口服胰島素候選物I338的開發計劃,這一決議是在胰島素藥片的II期試驗成功后不久發生的。盡管諾和諾德一直對該終止決議保持沉默,但業內仍猜測諾和諾德是迫于藥物生產的高門檻和緊張的財務預算而不得不放棄研發計劃
1922年至今,糖尿病患者主要通過胰島素注射治療,給廣大糖尿病患者帶來很多不便。近百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嘗試研發口服型胰島素制劑,來減輕患者每日注射的繁瑣,但在該領域卻一直未有成效。2019年,《Science》期刊最新發表了一篇文章,關于可用于遞送口服型胰島素的藥物膠囊的研究新進展。 來自美國
1月9日,記者從第十二屆健康中國年度論壇上獲悉,由我國自主研發的無針注射器榮獲“健康中國(2019年度)”十大醫療器械獎。圖為頒獎現場(東東供圖) “無針注射器注射胰島素能夠給糖尿病患者帶來更好的注射感受和治療效果,并且患者沒有出現胰島素注射后皮下硬結,低血糖發生的風險也沒有增加。”北京大學人
胰島素是一種調節糖進入肝臟、肌肉和脂肪細胞的激素,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失控,往往需要每天注射4次胰島素,但由于胰島素抵抗和胰島β細胞功能進行性減退,會導致胰島素劑量的逐漸增加,進而導致體重持續增加、心血管疾病和其它并發癥的惡性循環。 近日,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一項臨床研究發現(NCT027
2018年即將過去,年末為大家獻上生物谷本年度糖尿病專題盤點,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1. Nature:利用細胞替換療法治療1型糖尿病取得重大進展!胞外基質組分決定著胰腺祖細胞的命運DOI: 10.1038/s41586-018-0762-2 I型糖尿病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它會破壞胰腺中產
最近,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UC)和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UC State)的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發明,可能使眾多糖尿病患者擺脫痛苦的胰島素注射,他們研制出第一個“智能胰島素貼片”,可以檢測血糖水平的增加,并在需要的時候分泌適當劑量的胰島素進入血液。 這種貼片是一種方形的薄片,不到一個便士的大小,每一
最近,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UC)和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UC State)的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發明,可能使眾多糖尿病患者擺脫痛苦的胰島素注射,他們研制出第一個“智能胰島素貼片”,可以檢測血糖水平的增加,并在需要的時候分泌適當劑量的胰島素進入血液。 這種貼片是一種方形的薄片,不到一個便士的大小,每一
盡管幾十年來科學家推測,抑制內源性胰島素降解,有可能治療2型糖尿病,并將IDE(胰島素降解酶,一種蛋白質,因其能夠破壞體內的胰島素,從而引起糖尿病的易感性)作為一個糖尿病易感基因,但是鋅金屬蛋白酶IDE活性和葡萄糖穩態之間的關系,仍不清楚。 最近,哈佛大學、石溪大學、愛因斯坦醫學院、加州大學和
he inhibitor is depicted in orange and white spheres. The IDE is depicted as the blue and green surface, and the gray ribbons 盡管幾十年來科學家推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