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系統崩潰致河道干涸濕地萎縮冀地下水降20米
我國北方地區承擔著國家糧食安全重任,然而水資源短缺一直是制約糧食生產穩定性和產量潛力挖掘的主要限制因素。這種矛盾在華北平原尤甚,河北中南部平原用于糧食生產的地下水凈消耗,已造成區域平均的地下水下降達7.4米,局部地區達20米。同時,也引起了河道斷流、濕地萎縮、地面沉降等一系列環境問題。業內專家認為,大規模提高農業用水效率是保障糧食安全的戰略需要,華北平原地下水修復與生態保護刻不容緩。 糧食生產過度依賴地下水灌溉 地下水下降速度驚人 華北平原是我國乃至世界的重要糧食產區。上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灌溉技術的發展,農業產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但高產主要依賴地下水灌溉來實現,造成了地下水超采,區域性地下水位下降。 “我們是否還要繼續以地下水的高消耗來換取有限的糧食產量?短時間內的農業發展與地下水資源不可逆的消耗將帶來的巨大危機孰輕孰重?”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研究員沈彥俊告訴記者,這已經成為......閱讀全文
全國地下水資源概況
根據新一輪地下水資源評價成果,全國地下淡水天然資源多年平均為8?837億m3,約占全國水資源總量的1/3,其中山區為6?561億m3,平原為2?276億m3;地下淡水可開采資源多年平均為3?527億m3,其中山區為1?966億m3,平原為1561億m3。另外,全國地下微咸水天然資源(礦化度1-3?
全國地下水資源儲存量首次查明
1月20日下午16時許,記者從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了解到,我國科學家已完成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首次全國地下水儲存量評價。? ? 據了解,目前全國地下水總儲存量約52.1萬億立方米。北方地下淡水總儲存量約35.5萬億立方米,占全國的95%,主要分布于鄂爾多斯盆地、東北平原、河西走廊、華北平原等
我國64%城市地下水資源嚴重污染
68歲的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牧民更登甲是一名大骨節病患者,長年忍受著病痛折磨。在當地,還有很多與像更登甲一樣的大骨節病患者,大骨節病是一種典型的地方病,一般認為是與飲用水中富含較多腐蝕酸有關。 中國是地方病流行較為嚴重的國家,地方病分布廣,病種多,主要有地方性砷中毒、地方性氟中
地下水超采 河北水資源保護壓力巨大
記者從河北省日前召開的紀念第二十一屆世界水日座談會上了解到,河北省地下水超采、水生態系統退化、水污染問題仍十分突出,水資源保護壓力巨大。 與會專家指出,在河北省委、省政府"廣開源、重節水、強治理、惠民生"的治水思路指導下,河北省用占全國0.7%的水資源,生產了6%的糧食,養育了5%的人口,
水資源缺乏將威脅中國的糧食安全
缺水將是中國農業本世紀面臨的最大威脅 中國權威氣候變化專家警告,水資源缺乏將成為本世紀中國農業的最大威脅,最近的全國性干旱只是個開始。 隨著中國各行各業對水的需求不斷增加,可用于農業灌溉的用水不斷減少。“如果我們不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20年之后中國將面臨5%到10%的食物短缺。對于一
華北可飲用地下水資源不足5成 地下水污染嚴重
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區王輦莊鄉甘雨溝村原來沒有地下水,村子原來就叫“干雨溝”。村民張明告訴記者,1974年,村里找人挖井,挖到150米深都沒有水。可眼下,往下不到1米就有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甘雨溝村走訪時看到,這里絕大多數房子都爛了,裂開的路面滲出了水。 張明說,滲出的是
山東濟寧:拒絕過度開采保護地下水資源
23日,記者了解到,目前濟寧市地下水資源實際開采量已達每日35萬立方米,超過城區深層地下水允許可開采量(約為每日23萬立方米)。地下水的嚴重超采,造成地下水位持續下降。 據介紹,濟寧市地下水資源總量嚴重不足,城區深層地下水允許可開采量約為每日23萬立方米。而目前的實際開采量已達每日35萬立
我國各地地下水水位下降 水資源枯竭難題怎解
近日,我國有“天下第一泉”美譽的趵突泉地下水位已跌至28.09米,失守黃色警戒線,這意味著趵突泉將再度面臨停噴的危險。山東省濟南市已制定了應對措施,力爭讓天下第一泉保持噴涌。這一事件又引發了人們對于我國地下水源保護的關注與思考。 近年來,我國各地地下水位下降的問題越來越突出。不僅存在地下水
地下水過度消耗與糧食貿易模式有關
英國《自然》雜志近日發表的一項可持續性研究顯示,就全球絕大多數人口所在國家所消費的大部分進口糧食作物而言,生產這些作物的地區在過度利用地下水資源,這與現有糧食貿易模式有關。鑒定正在耗盡地下水供應的國家、作物和糧食貿易關系,或有助于推動提高全球糧食生產與地下水資源管理的可持續性。 蓄水層是富含水
我國地下水資源科學家首獲McKee獎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獲悉,在美國奧蘭多舉行的第82屆WEF(國際水環境聯盟)科學與技術會議上,宣布了2009年WEF杰出成就獎,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王根緒團隊的研究成果獲得WEF和美國環境保護署共同頒發的McKee獎,以表彰他們在地下水資源/水環境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方面的杰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