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點不必可信的量子密鑰分發網絡已實現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韓正甫教授及其合作者王雙、銀振強、陳巍等,實現了抗環境干擾的非可信節點量子密鑰分發網絡,全面提高了量子密鑰分發網絡的安全性、可用性和可靠性,向實現下一代量子網絡邁出了重要一步。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于國際學術知名期刊《光學》。測量設備無關量子網絡的實施框圖 課題組供圖 網絡安全是信息時代的重要主題,量子密鑰分發網絡以量子物理原理為基礎,可為成千上萬的用戶提供信息論安全的保密通信服務,構建安全可控的網絡環境。當前,量子保密通信網絡已在全球各地先后部署,證明了其優越的安全通信能力。 在量子分發網絡的過程中,由于技術條件限制,中間會設置接力點——中繼節點。為了確保網絡的安全性,需要對這些節點進行嚴格的安全防護,研究人員稱之為“可信節點”。相反地,如果不需要做安全保護,即為“非可信節點”。 “做安全防護需要大量昂貴的硬件,因此建立可信節點量子保密通信網絡需要巨大成本,而且太多額外的硬件還會降低系......閱讀全文
中國科大實現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
31日,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及其同事張強、徐飛虎等,通過發展設備無關理論協議和構建高效率的光學量子糾纏系統,首次在國際上實驗實現了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DI-QKD)的原理性演示,相關研究成果以編輯推薦的形式在線發表于最新一期的《物理評論快報》上。 量子密鑰分發(QKD)
中國科大合作實現高容錯率量子密鑰分發
日前,中國科大科學家潘建偉、張強等與清華大學馬雄峰合作,在國際上首次實驗演示了高容錯率量子密鑰分發,他們在50公里的光纖鏈路、誤碼率達29%的條件下仍然獲得了安全密鑰。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國際權威物理學期刊 《物理評論快報》上。 量子密鑰分發,從原理上保證了通信的絕對安全性。“‘量子密鑰’在
科學家首次實現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
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實驗裝置 中國科大供圖 量子密鑰分發(QKD)相比于傳統通信協議,能夠使得兩個遠距離的用戶之間共享信息理論安全性的密鑰,結合一次一密的加密方式,可以確保原理上無條件安全的通信。傳統QKD方案通常需要對使用的設備有一定了解和信任,然而在現實條件下,設備可能存在某些不完美特
中國科大實現百兆比特率量子密鑰分發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徐飛虎等與上海微系統所、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哈爾濱工業大學等單位的科研人員合作,通過發展高保真度集成光子學量子態調控、高計數率超導單光子探測等關鍵技術,首次在國際上實現百兆比特率的實時量子密鑰分發,實驗結果將此前的成碼率紀錄提升一個數量級。該成果于3月14日在線發表于國際著名
科學家首次實現模式匹配量子密鑰分發
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陳騰云等與清華大學馬雄峰合作,首次在實驗上實現了模式匹配量子密鑰分發。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物理評論快報》。 量子密鑰分發基于量子力學基本原理,可以實現理論上無條件安全的保密通信,因此在近幾十年來一直是學術界的研究熱點。模式匹配量子密鑰分發協議(MP-QKD)是由清華大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量子世界翻起“筋斗云”
在《西游記》里,孫悟空一個“筋斗云”就能越過十萬八千里。 幾百年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在微觀粒子的層面驗證了“筋斗云”這種超能力的可實現性——利用量子糾纏發展出的量子隱形傳態,可以將物質的未知量子態精確傳送到遙遠地點,就像孫悟空的“筋斗云”一樣,可以實現從A地到B地的瞬間傳輸。 中國
全國首個量子科技博士點 落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了解到,日前教育部正式公布2020年度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增列的學位授權點名單,全國共新增54個學位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量子科學與技術博士學位授權交叉學科位列其中。這是我國首個量子科學與技術方向的博士學位授權點,也標志著該校在量子科技領域的學科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并邁入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團隊首次實現量子機器學習算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及其研究團隊,日前在國際上首次實現量子機器學習算法。這是量子計算應用于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領域的開創性實驗工作。 國際權威物理學期刊《物理評論快報》近日發表該成果。審稿人評價該工作“非常前沿,具有高度的興趣”“在量子機器學習這個重要而有趣的課題邁出了第一步”。 機器
科學家實現658公里量子密鑰分發和光纖傳感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張強等與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王向斌、劉洋等合作,研制出一套融合量子密鑰分發和光纖振動傳感的實驗系統,在完成光纖雙場量子密鑰分發的同時,實現658公里遠距離光纖傳感,定位精度達到1公里,大幅突破傳統光纖振動傳感距離難以超過100公里的限制。相關成果5月2日發表于《物理評論快報
科學家提出并實現誤差容忍高安全量子密鑰分發
誤差容忍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實驗結構圖 信息安全是當今時代的重要主題,量子密鑰分發技術以量子物理原理為基礎,可實現理論上無條件安全的密鑰分發。然而,這種理論安全性需要兩個重要的假設,即用戶擁有符合理論模型描述的理想設備,以及竊聽者不能侵入系統的探測端和源端。 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