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篇“史上最牛碩士論文”引起網絡熱議,揭發者稱該論文抄襲嚴重。為了遏制學術不正之風,今年中國部分高校開始啟用“學位論文學術不端行為檢測系統”,在高校畢業生進入最后的答辯期,這種論文“測謊儀”在新疆、武漢、上海等一些高校的實際使用,引來不小的震動。然而,有矛就有盾,針對“測謊儀”,一種幫助學生檢測論文是否過關的“生意”已經悄然開張。 什么是論文測謊儀? 浙江大學發生的“賀海波論文剽竊事件”一度引起海內外輿論的高度關注,教育部、浙江大學再次明確表態:反對學術不端行為,在查清事實的基礎上依法依紀嚴肅處理,查清一起,處理一起。而賀海波本人也已被解除聘用合同。 盡管這件論文剽竊事件最終得到處理,然而,從整個事件被發現的過程看,發現某人論文存在剽竊嫌疑的預防機制并不存在。只有先發現,然后才能再談查清與處理。 2008年年底,一種名叫“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的軟件在經過近兩年攻關后研制成功并在......閱讀全文
論文測謊儀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明目張膽的學術作假行為,但也使很多人轉向了精心造假。 “我要是早生兩年就好了,現在寫畢業論文真麻煩!”這句話最近成
“反反抄襲”招數三:取巧 改寫也好,翻譯也罷,都是力氣活兒。1萬字的論文,如果字字改寫,句句翻譯,恐怕論文沒寫完,已經是人比黃花瘦,華發上鬢頭了。在丁曉薇看來,理工科
“我聽說去年有一個前輩,被系統查出了有抄襲,暫停了畢業程序。”昨日(3月29日),中南大學文學院2011屆研究生畢業生小田連連感嘆:“這個對研究生震懾很大。” 這套引起震懾的反剽竊軟件,正式名稱是“學位論文學術不端行為檢測系統”,學生們習慣稱其為“測謊儀”。最初的傳聞里,它功能強大,
該軟件主要用于檢測數據是否出錯,并非專門為發現造假而研發 “我在晶體學這一領域的研究已超過40年,這一系列事件的發生讓我感到,這個時代的變化太大了。”最早發現井岡山大學兩名講師論文造假事件的荷蘭烏德勒支大學Bijvoet生物分子研究中心教授 Anthony.L.Spek (以下簡稱“S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