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太陽能電池(Organic solar cells, OSCs)近年來發展迅速,但柔性光伏器件的效率遠低于剛性器件的效率水平,尤其是對可延展性柔性OSCs的研究滯后。 中科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有機光電材料與器件團隊,在研究員葛子義帶領下通過三元策略在聚合物給體(PM6):小分子受體(BTP-eC9)體系引入聚合物受體(PY-IT)作為第三組分,形成纏繞結構形態,有效提高了其斷裂拉伸應變,實現了高延展性活性層薄膜的制備。同時,固化的薄膜形態也提高了器件的熱儲存穩定性。 相關成果以《通過聚合物客體形成的糾纏結構形態,耐彎折柔性有機太陽能電池的效率超過16.5%》為題,日前發表在《細胞》姊妹刊《物質》上。 OSCs因其成本低、質量輕和可柔性化等諸多優點,在柔性和便攜式設備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特別是柔性OSCs可作為可穿戴......閱讀全文
南開大學化學學院陳永勝教授團隊在有機太陽能電池領域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他們利用寡聚物材料的互補吸光策略構建了一種具有寬光譜吸收特性的疊層有機太陽能電池器件,實現了12.7%的光電轉化效率,這是目前文獻報道的有機/高分子太陽能電池光電轉化效率的最高記錄。 介紹該成果的研究論文近日發表在國際頂級
南開大學化學學院陳永勝教授團隊近日成功制備同時具有高導電、高透光且低表面粗糙度的銀納米線柔性透明電極,將其用于構筑柔性有機太陽能電池,光電轉化效率刷新了文獻報道的柔性有機/高分子太陽能電池光電轉化效率的最高紀錄。這一成果使得高效柔性有機太陽能電池距離實現產業化更近一步。 4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
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電子日前刊發了南開大學化學學院陳永勝教授團隊的研究論文,介紹他們在柔性透明電極與柔性有機太陽能電池領域研究中獲得的突破性進展。這種新研發出的太陽能電池可以使用EL檢測儀進行質檢。陳永勝團隊制備了同時具有高導電、高透光且低表面粗糙度的銀納米線柔性透明電極,將其用于構筑柔性有機太陽能
據日經BP社報道,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產綜研)對有機太陽能電池將陽光轉換成電力的能力——“光電轉換效率”的理論極限進行了模擬計算,得出氣數值約為21%。此次在理論上計算出的約21%的極限值高出目前所能實現的10~12%實際效率許多,表明今后通過選擇及改進材料并優化結構,還有望使轉換效率進一步
2017年12月29日,在中科院化學所綠色印刷重點實驗室里,研究人員向《中國科學報》記者展示了他們最新制備的鈣鈦礦柔性太陽能電池,厚度和柔韌程度與一張雜志紙差不多。三年來,他們利用“印刷術”突破了柔性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難題,有望為柔性可穿戴電子設備提供可靠電源。日前,這一成果在國際學術期刊《先進材
近日,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中國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和清華大學的研究小組合作揭示了高效率石墨烯-硅肖特基勢壘太陽能電池中界面氧化物的作用,并將其能量轉化率大幅提升。 石墨烯具有高的電導率和透光率,是理想的光電材料。石墨烯對所有光幾乎是透明的,可用于制備高導電率的透明導電膜。例如作
有機太陽電池可通過調節有機半導體材料的分子結構滿足不同方面的功能需求,且最終產品可實現便攜式、多樣化應用,近年來受到學術界和工業界的廣泛關注。新型有機光活性材料(包括電子給體和電子受體)的設計與匹配對于有機太陽電池的能量轉換效率至關重要。對于電子給體材料而言,較深的最高占據分子軌道(HOMO)
納米材料研究人員已經提出了一種使有機太陽能電池更具彈性的方法,并將其效率提高10%以上。 圖片來源于網絡 紐約大學Tandon工程學院的一個研究團隊認為,這一開發可以使太陽能在各種應用中更加有用,例如成為電動汽車的一部分,變成可穿戴電子產品或縫合成背包,為移動手機充電。 研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近日報道,英美科學家攜手進行的研究發現,讓有機太陽能電池內的電子采用特定的方式“自旋”,有望大幅提高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化效率,該最新技術還可用于研制性能更高的有機發光二極管。研究發表在《自然》雜志上。 有機太陽能電池模擬植物的光合作用進行工作,其纖薄、輕便而且柔韌,也
?? 記者從南開大學獲悉,該校陳永勝教授團隊在有機太陽能電池領域研究中獲突破性進展,使有機太陽能電池轉化效率達到17.3%。據悉研究團隊設計和制備的具有高效、寬光譜吸收特性的疊層有機太陽能電池材料和器件,實現了17.3%的光電轉化效率,刷新了目前文獻報道的有機/高分子太陽能電池光電轉化效率的世界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