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2月14日從中山大學獲悉,該校正牽頭國內引力波研究,計劃用20年時間,完成總投資約為150億元的“天琴計劃”。目前,中山大學珠海校區正在建設引力波研究所需的地面基礎設施。已經啟動山洞超靜實驗室和激光測距地面臺站基礎設施建設,部分技術研究已有具體進展。 據了解,引力波是加速中的質量在時空中所產生的波動,也被比喻為時空的“漣漪”。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認為,任何有質量的物體加速運動都會對周圍的時空產生影響,其作用的形式就是引力波。 引力波探測是世界科學界公認的,難度最大的尖端科技之一,也是一項意義重大的物理學基礎研究。一旦探測成功,將成為人類認知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科學發現。 此前,美國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負責人宣布,科學家首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這距離1916年愛因斯坦預言引力波存在剛好一百年。 據介紹,中山大學“天琴計劃”是以引力波研究為中心,開展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任務的預先研究,制定中國空間引......閱讀全文
近日,LIGO“引力波”項目證實了物理學界的百年猜想,在引起科學家們關注的同時,也引起了公眾對于這項研究的興趣。昨天下午,一場約2000人互動的引力波討論在“科學來幫忙”的8個微信群同步展開,這場討論邀請了分別來自美國加州的陳雁北和德國的胡一鳴兩位“引力波”項目參與者,和媒體、科學愛好者進行了一
3月底,“天琴”空間引力波探測科學目標研討會在珠海召開,項目組不同課題的負責人介紹了空間引力波探測項目“天琴”計劃的最新研究進展。 自引力波被發現至今,科學界始終對我國引力波探測計劃十分關注。諸如,我國該不該繼續推進引力波探測計劃?我國是否有能力與國際相關引力波探測項目一較高下?這樣的討論時時
春節,這個國人最注重的傳統習俗,對大部分人來說意味著休閑放松,意味著開心過年。 然而,對高校中的部分科研人員來說,春節是他們無數個科研日中的一段平常時光。中國引力波探測工程、膽堿能神經元纖維研究、球狀星團中年輕的恒星如何形成……這些科研工作沒有假期。 在萬家燈火、家人團聚的節日,有許多科學家
“天琴計劃”實施進入新階段。30日,廣東省首個自主提出、自主建設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空間引力波探測地面模擬裝置立項暨可研報告編制正式啟動。該設施是“天琴計劃”的一部分,落戶中山大學深圳校區,投資將超過10億元。 據介紹,“天琴計劃”是中山大學發起的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實驗本身將由3顆全同衛
位于中山大學珠海校區的天琴計劃激光測距臺站 日前,記者從在華中科技大學和中山大學聯合舉辦的第六屆天琴空間科學任務研討會上獲悉,自今年6月8日以來,“天琴計劃”科研團隊已經多次成功實現了地月距離的激光測量,并在國內首次得到月球上全部五個激光反射鏡的回波信號。目前,包括我國在內,全世界僅有五個國家具備
這是一場跨越百年的接力。 從愛因斯坦偉大的預言,到一代又一代科學家矢志不渝的求索,2月11日,當“引力波”這三個字,以核裂變般的速度引爆全球,全世界都在為這扇探索宇宙新窗口的開啟而歡欣鼓舞。 這更是一場全世界科學家的“并肩作戰”。百年來,引力波的身影總是顯得“虛無縹緲”,但在這個頂級世界難題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天文學會理事長武向平8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透露,中國引力波探測有望納入未來國家基礎研究發展計劃,統一部署的中國引力波探測項目即將啟動。 實際上,在美國成功探測到引力波之前,中國相關的引力波探測計劃早已啟動,比如中科院理論物理所在2008年就發起了“太極
“女士們、先生們,我們已經探測到引力波,我們找到它了。”美國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執行主任戴維·賴茨2月11日在華盛頓舉行的記者會上,終于說出了幾個月以來人們最想聽到的那句話。13億年前兩個黑洞相撞產生的“巨響”從此刻開始傳遍整個地球,而LIGO這個名字,也開始響遍世界。這是美國路易斯
人類第一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的榮耀桂冠,已經被美國激光干涉儀引力波天文臺(LIGO)摘取。16日凌晨LIGO公布的新發現,也打消了那些關于引力波事件會否成為“孤證”的擔憂。 大洋彼岸的新消息,也給中國科學研究者帶來信心。“這更確證引力波的存在。”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吳岳良告訴科技
美國激光干涉儀引力波天文臺(LIGO)16日宣布,繼2015年底首次探測到引力波信號后再次有所獲,科學家稱全新的引力波天文學時代由此開啟。 “LIGO的發現更確證引力波的存在。”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吳岳良在受訪時說,但這不會對中國科學家的既定計劃造成影響,因為“空間探測和地面探測的科
2月11日,加州理工學院、麻省理工學院以及“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的研究人員在華盛頓舉行記者會宣布他們探測到引力波的存在。圖為技術人員在關閉艙門抽制真空前檢查光學部件。 13億年前,兩個恒星量級黑洞撞到了一起。 大約3倍于太陽質量的物質,在不到1秒的時間內,被轉化為引力波。這在
全國人大代表、中山大學校長羅俊院士6日表示,“天琴一號”技術驗證試驗衛星預計今年年底前發射,該衛星將對高精度空間慣性傳感器、無拖曳控制技術、微牛頓量級的推進技術、激光干涉儀等核心技術開展在軌驗證。 羅俊介紹,位于珠海的“天琴一號”地面觀測臺站已經基本建成,目前正在進行設備安裝調試,即將運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