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出版的英國《自然》(Nature)雜志刊登了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學家主持完成的題為“埃迪卡拉紀早期具形態分異的宏體真核生物組合”的科研論文,該研究為宏體真核生物的早期演化提供了最古老的化石證據。 該研究在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現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資助下,由南京古生物所袁訓來研究員、陳哲博士、肖書海教授、周傳明研究員和西北大學華洪教授共同完成。 多細胞宏體生物的出現是地球生命進化史上極為重要的革新事件。生物多細胞化以后,才有細胞的分化,進一步實現器官的分化以及各種功能和形態的出現。在現今生物圈中,包括我們人類在內的所有肉眼可見的生命,幾乎都是多細胞宏體生物,它們在生物譜系樹上屬于真核生物一支,也是我們常說的“高等生命”。在地質歷史中,自寒武紀至今,這些高等生命是地球生物圈的主體,但它們是何時,在何種環境背景下以何種形態由單細胞生物演化而來?要回答......閱讀全文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朱茂炎、副研究員殷宗軍與來自英國、巴西和瑞典的合作者,在貴州甕安動物胚胎化石亞細胞結構研究方面取得了新進展。他們采用高分辨率同步輻射X射線斷層掃描顯微術等三維無損成像技術,以亞微米的精度重建了動物胚胎化石的三維結構,并且借助大型圖形工作站和專業體數據處理
日前,科學家在我國甕安生物群動物胚胎化石中確認了最古老細胞核結構的存在。圖為一枚7-細胞期標本,6個小細胞各含一個細胞核,第七個大細胞具有兩個細胞核。 甕安生物群旋胞類化石的細胞核結構,顯示細胞核在不同個體標本中具有不同的埋藏保存狀態。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我們從哪里來?這個問題,人類已經自問了
25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通過對近千余片薄片的觀察,發現了數百余枚保存了內部微細結構的動物胚胎狀化石,同時發現了其內部細胞具有分化的特點,這也成為了動物胚胎狀化石具細胞分化的新證據。 產自中國貴州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組磷塊巖中約6億年前的甕安生物群,是研究多細胞
最近,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袁訓來研究員等人對產自安徽休寧埃迪卡拉紀的“藍田生物群”進行了綜合研究,認為這一特殊埋藏的生物群為多細胞生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帶來了新的啟示。 研究發現,微體真核生物在新元古代大冰期結束后迅速演化出宏體形態, 它們底棲固著生活在較深水的安靜環境中;早期
甕安生物群主要產于我國貴州甕安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組含磷地層,它以磷酸鹽化方式精美保存了多種類型的微體真核生物化石,包括帶刺疑源類、多細胞藻類,以及管狀和球狀微體化石,其中一些球狀化石曾經被解釋為動物胚胎和微體后生動物,隨后這些化石的生物屬性在國際學界引起了持續而深入的爭論。 甕安生物群為新元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