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快速發展,人們飲食生活習慣更加多樣化,高營養食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相對勞動強度的減輕,老齡人口的迅速增長,導致血糖異常的群體越來越多。如何早期發現并準確監測血糖異常引起了廣大學者的重視。人們的傳統觀念認為,檢測一次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就能夠監測自己的血糖情況,但許多研究表明,單純的血糖測定波動較大,它只能代表即時血糖水平,均屬短期血糖控制監測方法[1]。糖化血紅蛋白(HbAlc)是指血液中和葡萄糖結合了的一部分血紅蛋白,反映的是檢測前 120 d 內的平均血糖水平,不受空腹以及胰島素治療等影響。我們對 86 例我院就診者進行了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HbAlc、餐后 2 h 血糖(2hPG)檢測,對其相關性進行分析,評估糖化血紅蛋白檢測對血糖的監測價值。
1 檢測對象與方法
1.1 檢測對象 來我院就診的患者 86 例(其中 51 例有糖尿病史),男 32 人,女 54 人,年齡 18~75 歲,排除有其他分泌疾病。
1.2 儀器與方法 糖化血紅蛋白:采用 Bio-RAD D-10 糖化血紅蛋白儀及其配套試劑,使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測量糖化血紅蛋白,標本測量全過程由儀器處理完成。血糖:使用上海復星長征試劑(氧化酶法),由 BayerAdvia2400 全自動大型生化分析儀測試標本,儀器使用上海復星長征試劑公司提供的定標液進行定標。
1.3 標本采集 糖化血紅蛋白:靜脈抽血 2 mL,由 EDTA-K2 1:9 抗凝,用全血進行檢測。血糖:靜脈抽血 3 mL,離心取血清檢測。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差異性比較采用 檢驗。
2 結果
2.1 不同空腹血糖濃度與 HbAlc 的比較
糖化血紅蛋白為(8.5±3.1)%,空腹血糖為(7.9±2.6)mmol/L,糖化血紅蛋白與空腹血糖的相關系數 r = 0.478,P < 0.05,糖化血紅蛋白與空腹血糖有一定的正相關性,其中空腹血糖正常的 31 例中 HbAlc 仍異常者 16 例,占 51.6%,見表 1。
2.2 不同餐后 2 h 血糖濃度與 HbAlc 的比較 本研究中 HbAlc 正常者 24 例,HbAlc 高于正常者 62 例。同餐后血糖結果比較,HbAlc 正常者多 3 例,異常者少 3 例,其相關系數為 0.785,統計學進行差異比較 P < 0.05,說明 HbAlc 與餐后血糖有很好的相關性。但 HbAlc 代表的是一段時間內的平均血糖水平,是對血糖的整體評估,無法判定當前血糖的異常程度。不同水平的餐后 2 h 血糖濃度與 HbAlc 的比較,見表 2。
3 討論
糖化血紅蛋白是紅細胞中血紅蛋白與葡萄糖緩慢、持續且不可逆地進行非酶促蛋白糖化反應的產物,形成 2 周后不易分開。當血液中葡萄糖濃度較高時,人體所形成的糖化血紅蛋白含量也會相對較高。由于蛋白質濃度保持相對穩定,糖化水平主要取決于葡萄糖濃度,也與蛋白質與葡萄糖接觸的時間長短有關。人體內紅細胞的壽命一般為 120 d,在紅細胞死亡前,血液中糖化血紅蛋白含量也會保持相對不變。因此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反映的是在檢測前 120 d 的平均血糖水平,而與抽血時間,患者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島素等因素無關,是判定糖尿病長期控制情況的良好指標[2]。糖化血紅蛋白的測定結果以百分率表示,指的是和葡萄糖結合的血紅蛋白占全部血紅蛋白的比例。正常人平均 HbAlc 水平為4.4%~6.2%。
糖化血紅蛋白是由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共同決定的,本研究結果顯示,HbAlc 與 FPG、2hPG 均有不同程度的正向相關性,但 HbAlc 與餐后血糖相關性明顯優于空腹血糖,且相互間存在平行升高趨勢,此結果也證實了餐后高血糖是引起糖化血紅蛋白升高的主要原因[3]。本研究 HbAlc 與血糖水平仍存在一定差異性,其原因有:①HbAlc 代表的是檢測前約 120 d 內的血糖平均水平,是面值血糖水平,而血糖測定僅代表當日的血糖水平,具有片面性,波動性很大。②HbAlc 測定不受患者治療的影響,而血糖測定受藥物治療的影響很大。③測定標本放置較長時間幾乎不影響 HbAlc 的結果,而血糖的測定值則容易偏低。④某些糖尿病患者病情變化迅速,導致血糖值相應地迅速改變,而糖化血紅蛋白的形成是緩慢、漫長、持續的過程,其值相對穩定。⑤糖化血紅蛋白會受某些疾病的干擾,尤其是一些血液病容易導致紅細胞壽命縮短,引起測定結果的不準確。統計學進行差異性比較,P < 0.05,說明 HbAlc 比血糖更能反映患者的真實血糖水平,但無法單獨用于葡萄糖耐量降低的篩查[4]。
評價糖尿病長期控制水平一直是一個困難問題,對病情波動較大及注射胰島素的患者尤其如此。國外目前已將糖化血紅蛋白監測作為糖尿病療效判定和調整治療方法的“金指標”。研究表明[5],糖化血紅蛋白的測定與 WHO 的糖尿病的診斷標準密切相關,可以不必考慮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的結果,僅根據檢測結果即可作出治療決定。HbAlc 大于 7% 時,不管 OGTT 的診斷是糖耐量減退還是糖尿病,均需要藥物治療;HbAlc 小于 7% 時,一般可采用飲食和運動療法。糖尿病患者如果能將糖化血紅蛋白水平降低至 8% 以下,糖尿病的并發癥將大大降低。血糖嚴格控制的患者(HbAlc < 8%)可使視網膜病變下降 76%,腎臟病變下降 56%,神經系統病變下降 60%,心血管病變下降 41%,HbAlc 每下降 1% 可使微血管并發癥下降 35%。如果糖化血紅蛋白 > 9%,說明患者持續性高血糖,可發生糖尿病性腎病、動脈硬化、白內障等并發癥,并有可能出現酮癥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癥。因此,有關專家建議,如果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已達標準,并且血糖控制狀態較為平穩,每年至少應該接受 2 次糖化血紅蛋白檢測;對于那些需要改變治療方案,或者血糖控制狀態不穩定的患者及正在進行胰島素治療的患者,應每 3 個月進行 1 次糖化血紅蛋白測定。可見,測定糖化血紅蛋白是判斷糖尿病治療方式、監測糖尿病病情的適宜方法。
總之,糖化血紅蛋白由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共同決定,相互間有著較好的正向相關性,能反映糖尿病患者 2~3 個月以內的糖代謝狀況,在糖尿病監測、治療上有一定的臨床參考價值。但是,糖化血紅蛋白和血糖測定均有其不同的用途,二者應該結合起來運用,不能因為糖化血紅蛋白能代表 3 個月的血糖,而用來代替血糖監測,糖化血紅蛋檢測多用于長期效果的觀察。
【參考文獻】
〔1〕Jimeno MJ, Molist BN, Franch NJ, et al. Diangnosing type 2 diabetes:in primary care。fasting plasma glucose and glycosylatrd haemoglobin do the job〔J〕. Aten Primaria, 2004, 34(5):222-227
〔2〕鄭遵榮, 趙冬梅. 糖化血紅蛋白測定的臨床應用〔J〕. 中國城鄉企業衛生, 2006, 12(5):106
〔3〕姚軍, 高妍. 餐后高血糖及其評價〔J〕. 中國實用內科雜志, 2004, 24(7):395
〔4〕周翔海, 紀立農. 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用于篩查糖尿病的研究〔J〕. 中華糖尿病雜志, 2005, 13(3):203
〔5〕Woerle HJ, Pimenta WP, Meyer C, et a1.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fasting, 2-hour postchallenge plasma glucose and hemoglobin alc values〔J〕. Arch Intern Med, 2004, 164(15):1627-1632
摘自《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 2008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