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生命科學學院畢國強教授課題組與同行合作,利用高分辨冷凍電鏡單顆粒分析技術首次解析了人類皰疹病毒6B型的近原子分辨率結構。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自然·通訊》上。 人類皰疹病毒6型(HHV-6)屬于皰疹病毒家族β皰疹病毒亞家族,根據其表面抗原不同,又被分為HHV-6A和HHV-6B兩類密切相關的病毒類型。很多幼兒都會被HHV-6病毒感染,并可能產生發燒、腹瀉、紅疹等臨床癥狀;HHV-6病毒能夠在人體中終身潛伏,并在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引發嚴重疾病,它在腦組織中的二次暴發將導致患者認知紊亂、殘廢或者死亡。 研究顯示,HHV-6病毒甚至還與阿爾茨海默癥和癲癇有關。HHV-6病毒感染造成廣泛危害,但目前尚沒有其病毒高分辨率結構,以及基于結構的藥物或者疫苗抗病毒方案。由于與宿主細胞高度黏合,HHV-6B很難實現體外增殖培養,成為其原子分辨率結構解析的一大難題。 科研人員使用先進的冷凍電鏡......閱讀全文
5月30日,《自然》雜志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生命科學學院博士劉云濤、教授畢國強與合作者的研究論文,該工作利用冷凍電鏡首次解析了人類皰疹病毒基因組包裝的關鍵機制以及病毒的DNA基因組結構,有助于預防和控制皰疹病毒引發的多種疾病,并可望改造皰疹病毒用于靶向治療。
Science: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量子力學再取新突破 實現對量子系統的調控是人類認識并利用微觀世界規律的必然訴求,也是諸多前沿科學領域的核心要素。自旋作為一種重要的量子調控研究體系,在世界各國的量子計劃中均被列為重點研究對象。開展單自旋量子調控研究有助于人們在更深層次上認識量子物理的基礎科學問題,
人類皰疹病毒6型(HHV-6)屬于皰疹病毒家族β皰疹病毒亞家族,根據其表面抗原不同,又被分為HHV-6A和HHV-6B兩類密切相關的病毒類型。很多幼兒都會被HHV-6病毒感染,并可能產生發燒、腹瀉、紅疹等臨床癥狀;HHV-6病毒能夠在人體中終身潛伏,并在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引發嚴重疾病,它在腦組織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生命科學學院畢國強教授課題組與同行合作,利用高分辨冷凍電鏡單顆粒分析技術首次解析了人類皰疹病毒6B型的近原子分辨率結構。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自然·通訊》上。 人類皰疹病毒6型(HHV-6)屬于皰疹病毒家族β皰疹病毒亞家族,根據其表面抗原不同,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畢國強課題組、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周正洪課題組與華東師范大學研究員梅曄合作,利用高分辨冷凍電鏡單顆粒分析技術首次解析了人類皰疹病毒6B型的近原子分辨率結構。相關研究成果以Atomic structure of the h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畢國強課題組、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周正洪課題組與華東師范大學研究員梅曄合作,利用高分辨冷凍電鏡單顆粒分析技術首次解析了人類皰疹病毒6B型的近原子分辨率結構。相關研究成果以Atomic structure of the h
中國一個科研團隊日前采用冷凍電鏡技術,在原子層面上重構了一種結構和功能極其復雜的皰疹病毒核衣殼,為后續研究病毒核衣殼在神經細胞中的運輸提供了“精細化”結構基礎。 發表在最新一期美國《科學》雜志上的這一研究,闡釋了可引起生殖器皰疹的“單純皰疹病毒-2”核衣殼的早期組裝機制。 皰疹病毒直徑約為1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經全部更新),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表了44篇,Scie
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86篇文章,其中生命科學領域有109篇,材料學有30篇,物理學有20篇,化學有12篇,地球科學有15篇。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
截至2019年12月1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5篇文章(2019年的Cell已經全部更新完畢,而對于Nature及Science只剩下了一期,將分別會12月19日及20日進行更新),小編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0
2019年上半年很快就結束了,iNature盤點了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發表的成果,我們發現總共有86篇(截至2019年6月24日),具體介紹如下: 4-6月發表的文章 【1】2019年6月21日,西北工業大學王文,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BGI 張國捷及丹麥哥本哈根
本期為大家帶來關于病毒感染的最新研究進展,和大家一起學習了解病毒如何感染機體。 【1】Nat Microbiol:首次發現流感病毒和呼吸道細菌能互相協作促進宿主感染 DOI:10.1038/s41564-019-0447-0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Nature Microbiology上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聚焦科學家們在淀粉樣蛋白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分享給大家! 圖片來源:Si Lab, Stowers Institute for Medical Research 【1】Science:反常!一種淀粉樣蛋白非但不致病,而且還有助于儲存記憶 doi:1
為了自我繁殖,病毒必須入侵宿主細胞并拷貝自己的遺傳信息。埃博拉病毒和狂犬病毒是對人類最致命的兩種病原體,它們屬于同一類RNA病毒。這類病毒還包括馬爾堡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呼吸道合胞體病毒和水泡性口炎病毒(VSV)。VSV一般只在牲畜中引發疾病,是研究這類病毒的理想模型。 哈佛醫學院的科
7月中國學者參與的多項研究在Nature雜志及其重要子刊上發表,其中包括SIRT7細胞功能新機制,26S蛋白酶體原子結構,以及iRhom2作為正調控因子的新功能。 首先北京大學醫學部、天津醫科大學的研究人員證明了組蛋白H3K122 succinylation被Sirt7去修飾,是響應DNA損傷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一種由人腸道病毒引起的全球性傳染病,主要發生于5歲以下的嬰幼兒。我國自2008年安徽省阜陽市爆發大規模兒童HFMD疫情以來每年仍持續發生HFMD疫情,截至2019年底累計報告病例數超過2,200萬,死亡約3,700人
饒子和院士團隊科研成果發布會26日在南開大學舉行。記者從會上獲悉,饒子和院士團隊聯合國內外多家科研機構開展的一項研究,近日破解了結核分支桿菌能量代謝的奧秘,為抗擊耐藥結核的新藥研發奠定了重要基礎。 該成果論文以研究長文的形式在線發表于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上。 當前結核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