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論壇評選的十大新興技術液體活檢等上榜
世界經濟論壇在本屆夏季達沃斯論壇期間發布了"2017年度全球十大新興技術榜單(Top 10 Emerging Technologies 2017)",其中包括液體活檢,從空氣中提取飲用水技術,能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燃料的“人工樹葉”等一系列突破性技術入選。 該榜單由世界經濟論壇與《科學美國人》雜志的專家委員會聯合評選。他們把“能否在解決全球重大挑戰中發揮作用”視為評選的首要標準,入選的新型技術在改善生活質量、促進產業轉型和保護地球環境等方面,都具有巨大潛力。 在評估了入選技術的成熟程度后,評選委員也將在未來的3至5年內助其推廣,以下是入選榜單的十大新興技術: 1. 液體活檢 隨著對腫瘤研究的深入,科學家發現在癌癥的診斷和治療過程中組織活檢技術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組織活檢的滯后性。其次,腫瘤具有異質性,對于癌細胞已經發生轉移的患者而言,僅取某個部位的腫瘤組織,并不能反映患者的整體情況,但對所有的腫瘤組......閱讀全文
液體活檢專題
近十年來,液體活檢研究熱度不斷攀升,多個國家以及地區的研究紛紛投入其中。?一、傳統腫瘤檢查之“痛”如果某人不幸確診患上惡性腫瘤,似乎將面臨無盡的“痛苦”和“危險”。除了各種治療方法要“折磨”他的身體,各種定期檢查、藥物療效評估方法也給病人帶來了巨大的“痛苦”。整個腫瘤診療過程,從篩選到初步診斷,到手
基因測序助力“液體活檢”大放異彩
2015年CSCO大會剛剛落下帷幕,精準醫療當仁不讓的成為吸引近2萬名與會者討論的熱門話題,而熱門中的熱門又當屬“液體活檢”。通過幾天的大會觀察發現,臨床專家幾乎是一邊倒的看好液體活檢在臨床中的應用,其在腫瘤早篩、腫瘤用藥、療效評估和復發監測方面的研究進展無不讓大家拍手叫好。本月24日,Cell
液體活檢背景介紹
近年來,腫瘤診療技術已取得很大進步,但是癌癥依然是導致人類死亡的主要因素。癌癥轉移是造成癌癥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同時轉移過程相對復雜,增加了癌癥診療的困難。因此,對于癌癥,做到早期診斷、實時監測和準確預后是非常關鍵的。目前,傳統的組織活檢方式存在很多問題,如:成本高、取樣難、創傷大等,且難以做到“早
Liquid Biopsy液體活檢
血液,你會想起什么?我們來看一下初中和高中課本里對血液是如何描述的:掌握上述內容,估計是非專業人士對于血液成分了解的巔峰了,然而,就算是學霸,進了醫院也是分分鐘虐成渣。因為醫生眼里的血液是醬嬸兒的:或者這樣嬸兒當然,這只是常規的入門項:全血和生化,還有很多專項檢測可以招呼,想了解健康狀況,你的血液可
發現癌癥耐藥突變 液體活檢優于組織活檢?
癌癥的耐藥性是今天癌癥治療的一大難題。臨床中經常可以遇到腫瘤組織在靶向療法后明顯變小,但不久又重新惡化。腫瘤學家一直希望能夠快速對患者體內出現的癌癥耐藥性機制進行檢測,從而可以確定其它種對腫瘤仍然有效的藥物。 近日,來自于Broad研究所(Broad Institute of MIT and
基因檢測的藍海,液體活檢迅速崛起——基因測序行業專題
液體活檢臨床意義大,市場空間廣闊 檢測血液中的CTC和ctDNA對患者腫瘤進行診斷與監測的方法稱為液體活檢。該技術能夠解決臨床取樣的難點,滿足對患者高頻監測的需求,并具有相比于穿刺活檢成本低的優點。因此研發進展迅速。未來有望應用在腫瘤早期篩查、腫瘤患者動態監測、以及個性化用藥指導等領域,市場前
液體活檢“檢”什么?怎么“檢”?
液體活檢是近年來生物醫學行業非常熱門的領域之一。與標準的組織活檢相比,液體活檢具有一些理論優勢:創傷小、可重復性、實時判斷療效、動態調整治療決策等。去年,這一技術被MIT Technology Review評為“2015年度十大突破技術”。BCC Research的報告指出,2020年,液體活檢
QIAGEN推出液體活檢新產品
也許你正在用Apple Pay,但是你大概還不知道,液體活檢(Liquid biopsy)與Apple Pay一樣是2015年度的十大突破技術。這是一種非侵入性的方法,可以利用體液(如血液),在癌癥等疾病的早期檢測和分析疾病,帶來更好的預后和治療。 為了促進液體活檢研究的數據分析,QIAGEN
微流控液體活檢原理
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和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設備,可以從患者血液樣本中分離出單個癌細胞。這種微流控設備的工作原理是將在血液中發現的各種細胞類型按其大小進行分離。也許有朝一日,這種設備可以讓快速價廉的液體活檢幫助發現癌癥并制定有針對性的治療計劃。這項發現發表在《微系統與納米工
液體活檢助力癌癥早期診斷
被稱為“生命健康第一殺手”的癌癥令人聞之色變,但如果能早點找出這個“殺手”,它便難以“行兇”。列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惡性腫瘤篩查早診的液體活檢技術研發及評價研究”項目日前在京啟動,助力多癌種早篩關鍵技術突破。“早篩早診是降低惡性腫瘤死亡的最有效途徑。”項目負責人、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內科主任王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