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東西變小,那么就能迅速得到結果。 ——穆罕默德·穆斯塔法·侯賽因 (Muhammad Mustafa Hussain) 侯賽因教授來自沙特阿拉伯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從事電氣工程領域研究。他幾乎所有的時間都用在開發極其微小裝置。早在 2010 年,侯賽因已啟動對豐富且可再生電源的開發。這種電源可投放到極其偏僻的地方,供機器使用,以凈化水或診斷疾病。 為了這一目的,這套電源必須逐漸縮小其體積。打個比方,一塊微小的微生物燃料電池,便是再適合不過的研究起點。而唾液無可避免地成為燃料電池的動力來源。 使用唾液這一靈感來自侯賽因的同事,同一實驗室的博士候選人賈斯汀·E·明克。明克如今是陶氏化學 (Dow Chemical) 的研究員。當時,明克正試圖為糖尿病患者打造一款血糖監控設備,這需要同樣極為微小的電源,以便于植入位于人體內胰腺周邊。 微生物燃料電池的工作原理為:依靠唾液提供有機物,供細菌代謝,代謝過程即產生電子。......閱讀全文
對于兒童每天的生活來說,流口水和尿褲子這兩件事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哪怕長大以后,清晨醒來發現枕頭被口水打濕也是常有的事兒。這些口水因其源源不絕、儲量巨大,一直不受人們重視,可實際上,被浪費的口水也是一種珍貴的能源。據外國網站“fastcoexist.com”4月10日報道,未來的某天,口水將可以為
DNA編輯技術 全身透明的實驗室老鼠 可調節視力的屏幕(示意圖) 唾液燃料電池 預測哪個科學發現能改變未來世界,說實話,是個愚蠢的游戲。誰知道未來會怎樣?然而,每年都有那么一大串新發現,比如最快最便宜的基因組編輯工具的到來,讓我們激動得不能自持。 跟以往一
基因編輯更快更準更簡單 1973年,斯坦利?N?科恩(Stanley N. Cohen)和赫伯特?W?博耶(Herbert W. Boyer)找到了改變生物體基因組的方法,成功將蛙的DNA插入到細菌中。20世紀70年代末,博耶的基因泰克(Genetech)公司對大腸桿菌進行基因改造,使其帶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