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天臨在直播中的一句“知網是什么東西啊”,推倒了“學術打假”多米諾骨牌的第一塊,也讓知網被裹進了這場“開年大戲”。圍繞知網壟斷所展開的持續多年的質疑,也再次成為公眾話題。 知網全稱為“中國知網”,是我國最大的文獻數據庫,其收錄的文獻總量超過2億篇。可以說,只要用中文做學術,你就繞不開知網。 18日,浙江工商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網絡新媒體(編輯出版)系主任沈珉在有問APP主辦的論壇上坦言,從高校圖書館和學術期刊的反饋來看,知網的壟斷是不爭的事實。“我們并不關注壟斷本身,更關注壟斷對于知識服務的影響。” 知網的性質決定其具有一定壟斷地位 有媒體發現,根據知網母公司同方股份公布的2018年半年度財報,知網毛利率高達58.83%。 華東政法大學副教授倪靜說,知網的服務幾乎年年都在漲價,但大多數圖書館仍選擇繼續使用,用戶的議價能力非常弱。“這說明,知網具有較強的控制相關市場的能力。” 其透露,知網收錄文章時,若直接從原作者......閱讀全文
近期,翟天臨事件仍在發酵,不知“知網”為何物的他不僅牽出國內藝人論文造假的問題,也讓此前涉嫌學術資源壟斷的中國知網(以下簡稱知網)再次陷入爭議。知網,這個中國最大的學術電子資源集成商,因強勢提高服務價格,已多次遭到來自各方尤其是學界的質疑。 鑒于學術數據庫的特殊性,其對權威學術資源的版權壟斷具
“一個愿買,一個愿賣,看似是市場行為,但用戶在與知網的價格談判中幾乎沒有議價能力。更何況,知網壟斷地位的形成,并不完全是市場造就的。比如,按規定,本科生以及碩博生,其論文都必須通過知網查重,才能夠順利獲得答辯資格并從高校畢業。” 最近,知網掉進了輿論漩渦,其壟斷學術資源的話題備受公眾關注。
對于中國的大學生來說“中國知網”絕不是個陌生的名字。它是中國最大的學術電子資源集成商,收錄了95%以上正式出版的中文學術資源,從本科階段開始,知網就幾乎是學生檢索、下載學術資源的唯一正規渠道。近日,演員翟天臨被曝出曾在直播互動中表示不知“什么是知網”,在網上還掀起了一番熱議。 不過最近知網自
“北大買不起知網,研究者看不起論文”,逐年上漲的論文數據庫使用費令學術界叫苦不迭。26日是第16個世界知識產權日,讓我們探討一下如何在保護知識產權的同時,解決商業數據庫“坐地起價”之怪現狀。 學術資源的“商業化” 本月初,北京大學官網發布了通知,稱因中國數據庫商漲價過高,圖書館將停用“中國知
最近是一年一度的兩會時刻,往年不乏擔任全國政協委員的學者提案,代表學術圈發聲。施一公、曹雪濤院士等有關雙一流,研究生培養的建議當然重要,但顯然我們這些科研民工最關注的是一些具體的關切,比如以下這2個提案,就讓人心潮澎湃,有種“終于有人替朕說話”的趕腳,必須頂! 提高博士津貼! 近年來,隨著科
一年一度的大學畢業論文答辯季又來了,大學老師也開始進入論文評審和答辯的“黑五月”。同過去不夠規范的做法相比,各大高校對畢業論文的要求在近些年明顯提高。比如,為了避免過去頻繁發生的論文抄襲現象,高校普遍規定了論文查重率的合格標準。一些高校規定不同檔次的論文要達到不同標準的查重率,以體現不同學歷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