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閉幕的聯合國坎昆氣候會議又一次將人們的視線聚焦于全球氣候變暖問題。會議中,中國代表團團長、中國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在多種場合反復強調:“不管談判的進展情況如何,我們自己要在國內采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我們是負責任的。”中國又一項為降低溫室氣體濃度、減緩氣候變暖而設立的研究課題、“973”計劃項目“天然森林和草地土壤固碳功能與固碳潛力研究”日前開題,由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牽頭承擔。
森林和草地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是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的碳庫,對于降低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減緩全球氣候變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國內外對此作用的評估具有很大的差異,其原因之一在于缺少對土壤碳積累自然過程機制的認識。該項研究是當前土壤科學的前沿領域。
我國森林以中幼齡天然次生林為主,草地多為退化草地,伴隨次生林的自然演替和退化草地的自然恢復過程,土壤固碳速率和未來增碳潛力預期極大。該項研究具有重大科學意義。
面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嚴峻形勢,我國在履約、國際談判和應對氣候變化自主行動方面,十分需要自然生態系統土壤碳儲量、固碳速率和潛力的系統數據,以及符合我國特點的固碳潛力的科學評估方法支持,以提升我國應對全球變化研究的競爭力。
據該項目首席科學家、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研究員韓士杰介紹,該項研究要解決的3個關鍵問題是:天然森林和草地演替過程中土壤固碳的生物過程與驅動機制、生態系統管理和環境變化對土壤碳積累過程的調控作用、天然森林和草地土壤有機碳增碳潛力。
據該所所長韓興國介紹,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擁有長白山、會同兩個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和其他類型的實驗站3個,有50多年豐富的數據積累,有一批優秀的具有創新潛質的青年科技團隊。應用生態所將會在該項研究中,與各參加單位團結合作,為國家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水平不僅要減少碳排放,還需要人們捕獲和儲存已經排放的過量碳。沙特阿拉伯植物學家在近日發表于《植物科學趨勢》期刊的一篇觀點文章中認為,沙漠等干旱地區可能是解開碳捕獲問題的一個答案。阿......
說到生態系統固碳、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路徑,人們最先想到也是最熟知的一定是植樹造林。事實上,“基于自然的氣候解決方案”(以下稱NCS)遠不止這一種手段。然而,草地恢復與放牧管理、農田氮肥管理、水稻田排水......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8/484609.shtm■本報記者胡珉琦說到生態系統固碳、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路徑,人們最先想到也是最熟知的一......
青藏高原分布有大面積的沼澤濕地,該地區沼澤濕地在全球碳循環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作為沼澤濕地生態系統重要的功能參數,植被凈初級生產力(NPP)是衡量沼澤濕地固碳潛力的重要指標。氣候變化顯著影響沼澤濕地植被......
在農林復合系統或農業系統中,增加樹木覆蓋的生態效益具體有多大?近期,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許建初團隊深入研究了農林復合系統的全球固碳潛力,以及增加農業用地的樹木覆蓋率,提供了最新的全球、區域與國家三......
國家林草局最新發布,通過加強森林經營,我國森林質量不斷提升,森林固碳能力得到顯著增強。2012—2021年,全國累計完成森林撫育面積12億畝,其中“十三五”期間,累計完成森林撫育面積6.19億畝,有效......
農業農村減排固碳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措施,也是潛力所在。在11月19日舉辦的2021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高峰論壇暨中國現代農業發展論壇發布會上,農業農村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發布了農業農村減排固......
近日,科技部完成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2014年立項的1個項目、2015年立項的151個項目的結題驗收。結果顯示光合作用分子機制與作物高光效品種選育”等152個項目自立項實施以來,總......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研究員王克林團隊在我國西南喀斯特地區不同恢復管理措施固碳效應的識別與權衡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于2020年1月8日以Forestmana......
科技部關于發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2018年結題項目驗收結果的通知國科發基〔2019〕308號各有關項目依托部門:按照《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管理辦法》和《國家重點基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