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解開科學謎題:生命起源的缺失環節
本周發表在《自然》(Nature)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了一種新的微生物,是復雜生命進化過程中所缺少的一環。這項研究,對于“數十億年前,構成植物、真菌以及動物和人類的復雜細胞類型,是如何從簡單的微生物進化而來的”提供了新的認識。延伸閱讀:PNAS:動物起源理論受到挑戰。 細胞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基本構建塊。然而,細菌和其他微生物的細胞小而簡單,而所有可見的生命,包括我們人類,一般是由大的、復雜的細胞類型構成。這些復雜細胞類型的起源一直是科學界的一個謎,但是現在,來自烏普薩拉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組新的微生物,代表著從簡單細胞到復雜細胞的進化過渡中所缺失的一環。 在上世紀70年代,著名生物學家Carl Woese發現了一組全新的微生物——古細菌,并發現,這些微生物代表生命之樹的一個分支,當時這一發現震驚了整個科學界。盡管古細菌的細胞,像細菌那樣簡單和微小,但是研究人員發現,古細菌與復雜細胞......閱讀全文
真核微生物的分類
真核策生物主要包括各類真菌,還有粘菌等。真菌劃分各能分類單位的基本原則是以形態特征為主,生理生化、細胞化學和生態等特征為輔。絲狀真菌主要根據其孢子產生的方法和孢子本身的特征,以及培養特征來劃分各級的分類單位。一些病原真菌的鑒定,寄生和癥狀也可作為參考依據。真菌可分以下四綱:Ⅰ藻狀菌綱 菌絲體無分隔,
真核轉染
? ???一些真核蛋白在原核宿主細胞中的表達不但行之有效而且成本低廉,然而許多在細菌中合成的真核蛋白或因折疊方式不正確,或因折疊效率低下,結果使得蛋白活性低或無活性。不僅如此,真核生物蛋白的活性往往需要翻譯后加工,例如二硫鍵的精確形成、糖基化、磷酸化、寡聚體的形成或者由特異性蛋白酶進行的裂解等等,而
真核生物特征
原核細胞功能上與線粒體相當的結構是質膜和由質膜內褶形成的結構,但后者既沒有自己特有的基因組,也沒有自己特有的合成系統。真核生物的植物含有葉綠體,它們亦為雙層膜所包裹,也有自己特有的基因組和合成系統。與光合磷酸化相關的電子傳遞系統位于由葉綠體的內膜內褶形成的片層上 。原核生物中的藍細菌和光合細菌,雖然
什么是真核生物?
真核生物中的染色體由染色質絲組成。染色質絲由核小體組成(組蛋白八聚體,DNA鏈的一部分附著并包裹在其周圍)。染色質絲被蛋白質包裝成稱為染色質的濃縮結構。染色質含有絕大多數的DNA和少量的母系遺傳獲得的如線粒體DNA。染色質存在于大多數細胞中,除少數例外,例如紅細胞。染色質允許非常長的DNA分子進
真核生物起始因子
中文名稱真核生物起始因子英文名稱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定 義參與真核生物的蛋白質合成起始作用的蛋白質因子。應用學科細胞生物學(一級學科),細胞遺傳(二級學科)
真核mRNA的降解
真核細胞的翻譯和mRNA衰變之間存在著平衡。正在被翻譯的mRNA被核糖體,真核起始因子eIF-4E和eIF-4G以及poly(A)結合蛋白結合,不能接觸外泌體復合物,mRNA得到保護。mRNA的poly(A)尾巴被特異性外切核酸酶縮短,該核酸外切酶通過RNA上的順式調節序列和反式作用RNA結合蛋白的
南京土壤所土壤真核微生物海拔分布研究取得進展
大型真核生物(如宏觀動植物)的多樣性一般隨海拔升高而降低,而土壤原核微生物(如細菌)卻并不一定呈現出明顯的海拔分布模式。因此,細胞結構與生物尺寸大小的差異可能對生物多樣性隨海拔的分布模式產生重要的影響。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褚海燕研究員課題組通過454高通量測序技術深入研究了長白山土壤真核
原始真核生物的定義
中文名稱原始真核生物英文名稱urkaryote;urcaryote定 義韋斯(C.R.Woese)和福克斯(G.E.Fox)于 1977年提出,指尚未獲得線粒體、葉綠體等細胞器的原始真核細胞。應用學科遺傳學(一級學科),進化遺傳學(二級學科)
真核生物的作用簡介
真核生物(具有細胞核的細胞,例如植物、真菌和動物細胞)具有包含在細胞核中的多個大的線性染色體。每個染色體都有一個著絲粒,一個或兩個從著絲點突出的臂。此外,大多數真核生物還有小的環狀線粒體染色體,一些真核生物也有額外的小環狀或線性細胞質染色體。 在真核生物的核染色體中,未濃縮的DNA以半有序結構存
真核起始因子的介紹
真核起始因子(英文: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簡稱為eIF),又稱為真核翻譯起始因子,是指參與真核翻譯起始這一過程的蛋白質。與原核起始因子只有三種(IF1、IF2、IF3)相比,真核起始因子種類多且復雜,已鑒定的真核起始因子共有12種。通過這些真核起始因子之間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