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1-06-19 11:11 原文鏈接: A型血更易感染新冠肺炎?噱頭還是事實?

    3月17日預印本平臺medRxiv發表了一篇題為“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BO Blood Group and the COVID-19 Susceptibility”(ABO血型與COVID-19易感性的關系)未經同行評議的文章引起了廣泛關注,該研究首次發現:A、B、O、AB血型與新冠肺炎易感性存在關聯。那么神奇的血型是否可以幫你豁免此次新冠瘟疫,下面我們來一探究竟。

    研究發現:A血型的人比非A血型的人獲得COVID-19的風險要高得多,而O血型的人比非O血型的人感染COVID-19的風險要低得多【1】。我們來看看對比探討一下。

    文章通過對武漢、深圳三家醫院經SARS-CoV-2檢測證實的2173例COVID-19患者與武漢地區3694例正常人的血型分布進行比較。

    A、B、AB、O在武漢3694例正常人中分別為32.16%、24.90%、9.10%、33.84%,而在武漢金銀灘醫院1775例COVID-19患者中,A、B、AB、O分別為37.75%、26.42%、10.03%、25.80%。研究結果提示:COVID-19組患者A、O血型比例分別明顯高于和低于正常人(P均< 0.001)。在武漢和深圳另外兩家醫院的398名患者中也觀察到類似的ABO分布模式,如表1。
     


    從數據和結論上看都很合理。因文章未經同行評審,也有質疑之聲,有幾個不確定:

    1. 對照數據為之前對武漢市3694名正常人的血型調查,這是一個歷史數據,這個數據能否真正代表新冠肺炎患者“所屬”人群本來應該有的血型分布?不確定。

    2.本組研究的是流行病學數據,研究的數據量有限,擴展到更多的人群中,是否還能達到統計學上的顯著區別,不確定。

    3.相關性問題,這個研究結論只能說明血型和新冠肺炎之間有相關性,但并不能肯定病毒就容易感染某種血型的人群,能否證明ABO血型是COVID-19敏感性差異的生物標志物,不確定。

    4.285名來自廣東省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的 COVID-19患者,A、B、AB、O型血比例分別為28.77%、29.12%、13.68%、28.42%,而對應的之前的深圳市23368名正常人群的A、B、AB、O型血比例分別為28.77%、25.14%、7.32%、38.77%,如果比較這兩個數據,O型血比例的比例是降低了,但COVID-19患者中A型血的比例是否升高了?樣本數有限不確定。

    感染風險估計中,O型血的感染風險顯著降低(OR為0.627; 95%CI為0.484-0.812)。A型血型與感染COVID-19的風險顯著升高(OR為1.21; 95%CI 1.02-1.43,P = 0.027),而AB型血型與感染COVID-19的風險更高(OR,1.48,95%CI 0.97-2.24),那可能AB型感染COVID-19的風險更高。

    目前的臨床觀察提示,年齡和性別是COVID-19易感性的兩個危險因素。老年人和男性更容易感染和發展更嚴重的疾病。然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可以預測COVID-19易感性的生物學標記。Patrice等人發現,抗A抗體特異性地抑制了表達SARS-CoV蛋白的細胞對表達ACE2的細胞系的粘附【2】,由于SARS-CoV-2和SARS在核酸序列【3】和受體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 (ACE2)感染途徑之間的相似性【4 - 6】,低敏感性的血型O和高敏感性的A型血感染COVID-19的風險可能與血液里血型抗體的存在有關。如果與血型抗體有關,A型血更易感,A型血血清中有抗B而無抗A抗體,紅細胞膜上有A抗原。O型血不易感染,O型血血清中既有抗A又有抗B抗體,紅細胞膜上A、B抗原均無,這樣看來可能與抗A抗體有關。那么問題來了,B型血血清中也有抗A抗體,那么B型血是不是也可能不易感呢?這樣看來這些假設都需要直接的研究來證明。

    至于文章在死亡病例中,高危血型A和低危血型O的分布模式也與之相似。與非O型血組相比,O型血死亡風險更低,OR為0.660(95%CI 0.479-0.911,P=0.014)。相反,與非A型血組相比,A型血組的死亡風險更高,OR為1.482(95%CI 1.113-1.972,P=0.008)。那么不同血型對病毒的清除是否有關呢,我們來看看不同的血型抗原如何形成。

    ABO基因是產生特異性糖基轉移酶( glycosyltransferases)的遺傳密碼。使糖類連接到基礎前身物質( basic cursorsubstance)上,H基因的作用與ABO抗原的形成有密切關系,A、B及H抗原全部都是從相同的前身物質形成的。此基礎物質主要為糖蛋白的糖脂,其連接的糖所需的特異性轉移酶是遺傳基因所合成的。

    H物質的形成,首先需至少一個H基因的遺傳,以連接遺傳的ABO基因產生的其他糖類。所有具有H基因的個體,H物質是最先形成,然后連接其他糖類到H物質上,具體接何種糖類,則須看所遺傳的ABO基因而定。A基因的遺傳產生N-乙酰-D半乳糖轉移酶,使N-乙酰-D半乳糖與H結構相連接。這種糖與A的特異性有關。A基因產生的糖基轉移酶濃度比B基因者為高。實際上這使紅細胞上的所有H抗原轉化為A抗原。在A型成人紅細胞上存在的A抗原,可多達81萬~117萬個。而B基因產生D半乳糖轉移酶,使D半乳糖的糖與且物質相連接。B型成人紅細胞上存在的B抗原位點有只有60萬~83萬個【7】較A型少,COVID-19感染是否與A抗原位點有關?O基因為無效基因,不會產生轉移酶,所以不會在H結構上加糖。因此,O型人只有高濃度的H抗原,H抗原是否缺少A抗原位點有關?O型血對糖基化的免疫反應相對比較強,病毒的蛋白外殼上也有很多糖基化,是否O型血的人因為針對糖基化的免疫反應普遍比較強,因此有助于更快地清除病毒,而感染風險和死亡風險相對較低呢?這些都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證實。

    至于文章提出的三條建議:

    (1)A型血患者可能需要特別加強個人防護以減少感染的機會;

    (2)感染SARS-Cov-2的A型血患者可能需要更警惕的監測和積極治療;

    (3)作為SARS-CoV-2和其他冠狀病毒感染的常規管理的一部分,在患者和醫務人員中引入ABO血型分析可能會有所幫助,以幫助確定管理選項和評估人們的風險暴露水平。

    可作為進一步研究的臨床參考資料,而不能作為現階段的臨床指導和實踐,可以為進一步更深層次的研究提供方向。

    溫馨提示:

    所以不管你是A型血,還是“萬能”的O型血,亦或是稀有的熊貓血型,感染SARS-Cov-2的風險同樣存在,不要存在任何僥幸心理,做好個人防護,加強鍛煉增強免疫力仍然是防控COVID-19的關鍵。

    參考文獻

    【1】Jiao Zhao, Yan Yang, Han-Ping Huang,etal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BO Blood Group and the COVID-19 Susceptibility.medRxiv 2020.03.11.20031096; doi: https://doi.org/10.1101/2020.03.11.20031096.
    【2】Guillon P, Clément M, Sébille V, Rivain JG, Chou CF, Ruvo?n-Clouet N, Le
    Pendu J. Inhibition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ARS-CoV spike protein and its
    cellular receptor by anti-histo-blood group antibodies. Glycobiology. 2008
    Dec;18(12):1085-93.
    【3】Lu R, Zhao X, Li J, et al. Genomic characterization and epidemiology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mplications for virus origins and receptor binding. Lancet. 2020
    Jan 30;. doi: 10.1016/S0140-6736(20)30251-8.
    【4】 Li W, Moore MJ, Vasilieva N, Sui J, Wong SK, Berne MA, Somasundaran M,
    Sullivan JL, Luzuriaga K, Greenough TC, Choe H, Farzan M.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 is a functional receptor for the SARS coronavirus. J Nature. 2003 Nov
    27;426(6965):450-4.
    【5】 Hoffmann M, Kleine-Weber H, Krüger N, Müller M, Drosten C, P?hlmann S,
    The novel coronavirus 2019 (2019-nCoV) uses the SARS-coronavirus receptor ACE2
    and the cellular protease TMPRSS2 for entry into target cells. bioRxiv 929042
    [Preprint]. 31 January 2020. .doi:10.1101/2020.01.31.929042.
    【6】Wan Y, Shang J, Graham R, Baric RS, Li F. Receptor recognition by novel
    coronavirus from Wuhan: An analysis based on decade-long structural studies of
    SARS. J. Virol. JVI.00127-20 (2020). doi:10.1128/JVI.00127-20pmid:31996437.
    【7】高峰主編.臨床輸血與檢驗 [M].第二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67-69.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