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能算命,也可以用AI來“算病”。
胰腺癌一直被認為是“癌癥之王”,通常來說“一旦發現就是晚期”。如果能提前3年就能預測胰腺癌風險,那么對于胰腺癌患者而言,無疑是一大福音。
5月9日,哥本哈根大學、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在 Nature Medicine 期刊發表論文,訓練出了一種名為CancerRiskNet的深度學習算法,只需要向AI提供患者電子病歷數據,就能推算出患者患上胰腺癌的風險。這一算法能在胰腺癌發生前3年推測出患病風險,可謂是AI的“精準算命”。
論文第一作者袁博博士表示,該系統只需要接入病歷系統就行,不需要額外的數據采集,預期落地難度低 更適合大規模推廣
在臨床醫學中,無論是醫生還是患者,面對胰腺癌,總是談“胰”色變。
胰腺癌是一種尤其致命的癌癥,全球范圍內的患者,患病一年后的生存率大約僅為20%,五年后生存率僅為7%。除了高死亡率外,胰腺癌隱匿性極強、擴散速度極快,而且更為“狡猾”的是,它通常沒有早期明顯癥狀,因此這種癌“一發現就是晚期”絕對不是一句玩笑話。
2023年5月9日,哥本哈根大學、哈佛大學醫學院等單位的科研人員引入了人工智能算法來解決早期檢測和治療胰腺癌的問題,為胰腺癌的防治帶來了新希望。相關論文發表在 Nature Medicine 上,論文題為:A deep learning algorithm to predict risk of pancreatic cancer from disease trajectories。
具體來說,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深度學習算法,稱之為CancerRiskNet,該算法可以預測患者因胰腺癌而帶來的風險。
從疾病軌跡中訓練和預測胰腺癌風險
為了驗證算法的精確性,研究人員使用了來自丹麥和美國的超過900萬患者的臨床數據,其中24000例為胰腺癌病例。
美國和丹麥患者的特點
研究人員利用胰腺癌患者的電子病歷數據來訓練CancerRiskNet,預測了患者罹患胰腺癌的風險,在測試集上的AUC值達到了0.86(AUC值越接近1.0,檢測方法的真實性就越高)。
相比于傳統的篩查,在使用AI工具后,其準確度有50倍-300倍的提升。
除此之外,與平時常用的影像AI不同的是, 這項研究只需要CancerRiskNet接入病歷系統就行,不需要額外的數據采集。而如果用到影像數據,則需要被篩的對象去做CT,因此該方案如果大規模使用,落地難度更低,更適合大規模推廣。
新發現為早期檢測和預防胰腺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論文第一作者袁博博士介紹道,目前,還沒有可靠的生物標志物或篩選工具來檢測胰早期胰腺癌。這項研究的目的是開發一種人工智能工具,幫助臨床醫生識別胰腺癌的高危人群,讓這些患者能從早期的治療中受益。
哥本哈根大學生物學教授 S?ren Brunak 表示,許多類型的癌癥,尤其是那些難以識別和早期治療的癌癥,對患者、家庭以及整個醫療保健系統造成了不成比例的損失。基于人工智能的篩查將是改變胰腺癌發展軌跡的一個契機。
哈佛醫學院高級研究員 Chris Sander 表示,這種人工智能工具可以瞄準那些患胰腺癌風險最高的人,他們能從進一步的測試中獲益良多,這將對改善臨床決策有很大的幫助。
由此可見,借助人工智能的幫助,醫務人員不僅能夠在早期發現患者的胰腺癌風險,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而且可以準確地鎖定需要更頻繁篩查和監測的“高危人群”,從而防患于未然。
胰腺癌(Pancreaticcancer)是一種高度侵襲性和致死性的惡性腫瘤,在所有癌癥類型中,它是癌癥相關死亡的第三大貢獻者。腫瘤細胞與腫瘤微環境(TME)之間的復雜關系影響著腫瘤的生長和對治療的抵......
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有點不一般。這幾天,比熱到“全國第一”的上海天氣更“滾燙”的,無疑就是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所在地:百場論壇群星薈萃,備受矚目的創新產品密集首發,從大模型、算力、機器人到自動駕駛等,人......
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有點不一般。這幾天,比熱到“全國第一”的上海天氣更“滾燙”的,無疑就是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所在地:百場論壇群星薈萃,備受矚目的創新產品密集首發,從大模型、算力、機器人到自動駕駛等,人......
7月5日,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前沿人工智能安全與治理論壇在上海舉行。與會專家就前沿人工智能(AI)安全研究、評測、治理和國際合作等問題進行主旨演講和圓桌討論。參與論壇的專家表示,在AI......
7月5日,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前沿人工智能安全與治理論壇在上海舉行。與會專家就前沿人工智能(AI)安全研究、評測、治理和國際合作等問題進行主旨演講和圓桌討論。參與論壇的專家表示,在AI......
AI企業曾經受困于投入和回報難成比例的問題,在今年的人工智能大會上,大模型的“變現”之路也成為外界關注焦點。“(商業化)就像小時候玩打磚塊的游戲,把磚塊精準地打到一個縫隙里去,首先要知道縫隙在哪兒,路......
AI企業曾經受困于投入和回報難成比例的問題,在今年的人工智能大會上,大模型的“變現”之路也成為外界關注焦點。“(商業化)就像小時候玩打磚塊的游戲,把磚塊精準地打到一個縫隙里去,首先要知道縫隙在哪兒,路......
日本九州大學研究人員在新一期《自然·通訊》上發表文章稱,他們開發了一種新的人工智能(AI)工具——QDyeFinder,其可從小鼠大腦的圖像中自動識別和重建單個神經元。該過程涉及使用超多色標記協議去標......
日本九州大學研究人員在新一期《自然·通訊》上發表文章稱,他們開發了一種新的人工智能(AI)工具——QDyeFinder,其可從小鼠大腦的圖像中自動識別和重建單個神經元。該過程涉及使用超多色標記協議去標......
醫療、政務、零售、教育……不知不覺中,能夠自動回應消費者需求的智能服務系統在越來越多的場景中出現。以消費場景為例,不少電商平臺宣布推出自己的人工智能(AI)產品答疑待客。但與此同時,“秒回、客氣,但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