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2HSVP
主要由單純皰疹病毒1型引起,多見于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或氣道受到創傷者,多表現為壞死性氣管支氣管炎、壞死性肺炎或間質性肺炎。胸部X線片上可見雙側肺葉、段或亞段分布的實變或GGO,也可見網狀影。CT上可見彌漫性GGO、小葉間隔增厚、實變,甚至鋪路石征,與VZVP鑒別存在一定困難,但多灶性或亞段GGO局灶實變及鋪路石征更多見于HSVP,且其多伴有胸腔積液,可作為兩者的鑒別點。
4.3.3巨細胞病毒肺炎
免疫功能下降(移植手術后、長期糖皮質激素治療)的病人感染巨細胞病毒后可引起肺部感染,通常在使用免疫抑制劑治療后的數周或數月出現。最常見的影像表現為雙肺不對稱的彌漫性GGO,其次為邊界不清楚的中央小葉結節、鋪路石征和結節,而在VZVP中上述結節形態表現很少見,約1/3的巨細胞病毒肺炎病人可見胸水,但未見縱隔淋巴結增大。
4.3.4EB病毒肺炎
臨床罕見。Shiranee等曾在1996年報道了1例,其病理特征為沿間質性肺浸潤的支氣管血管束和小葉間隔,可見單核炎性細胞;影像表現為縱隔淋巴結病變,間質浸潤和廣泛的GGO較少見,脾腫大較常見,故不難與VZVP進行鑒別。
4.3.5血管侵襲性曲霉菌病
該病是由于曲霉菌菌絲穿過肺中-小動脈血管壁進入血管,菌絲在血管內形成真菌血栓,血栓隨著肺血循環阻塞部分肺中-小動脈從而引起肺梗死。最常見的危險因素是長期的中性粒細胞減少、造血干細胞或實體器官移植、遺傳或獲得性免疫缺陷以及使用類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藥物。早期CT上常可見結節伴暈征,但其結節直徑常>1cm,這種結節的形成多由曲霉菌菌絲阻塞肺中-小動脈后引起肺組織梗死所致,與VZVP的炎性結節不同。
另一典型表現是結節內出現空氣新月征,反映了壞死組織的收縮,通常從中性粒細胞減少恢復開始。空氣新月征可進一步發展為厚壁空腔,最后形成殘余薄壁空腔。該疾病早期CT上出現結節伴暈征與VZVP的表現較為相似,依靠結節形態和結節周圍的暈征較難鑒別兩者,而血管侵襲性曲霉菌病的結節可出現空氣新月征并可進展為厚壁空腔,而VZVP結節內出現的是空氣支氣管征且經過治療后結節最終吸收消失,因此可根據這一影像特點對這兩種疾病進行鑒別。
4.4治療與預后
成人VZVP在明確診斷后應及早采取抗病毒藥物治療,并積極預防并發癥的發生,而對于重癥VZVP成年病人,必要時可聯用機械通氣、丙種球蛋白及激素等,以有效控制病情,改善病人預后。
4.5小結
VZVP相對于免疫功能下降(包括惡性疾病、化療、免疫系統疾病、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器官和骨髓移植后進行免疫抑制治療期間、營養不良等)的病人是一種重要的致死性疾病,這類人群在感染VZV后死亡率可達15%~18%。目前,臨床上主要依據病人的接觸史、臨床表現、病毒檢測及影像表現等對VZVP進行診斷。由于VZVP比較少見,而且一部分VZVP病人的呼吸道癥狀并不明顯或者不能明確提供與水痘病人接觸史,因此不進行相關的影像檢查可能難以對本病進行明確診斷。胸部CT檢查可以清楚顯示病灶的部位、大小,并且可以評估病情嚴重程度及病情的進展,具有較高的診斷符合率,可為臨床診療工作提供一定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