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漿D-二聚體是纖溶酶水解交聯纖維蛋白形成的降解產物之一,為繼發性纖溶特有的代謝物,其含量變化可作為體內高凝狀態和原發性與繼發性纖溶鑒別的可靠指標,也可作為溶栓治療有效性的觀察指標。近年來,D-二聚體檢測在I臨床得到新的應用。
1.D-二聚體檢測與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eon,DIC)早期診斷 DIC是一種發生在多種疾病基礎上的,由致病因素激活凝血系統,導致血液在微I虹管內凝同,形成全身彌散性微血栓,凝血因子被大量激活、消耗并繼發纖溶亢進,引起全身出血的綜合征,嚴重危及生命。DIC早期血漿中即有纖維蛋白形成,同時激活纖溶系統,導致血中D-二聚體含量增加,且隨病情加重,D-二聚體水平升高更加明顯。因此,D-二聚體測定對于確診DIC是一項可靠的試驗。
2. D-二聚體檢測在溶栓治療中的應用 溶栓治療是血栓性疾病的一項根本治療措施,D-二聚體測定可用于監測溶栓藥物的療效,動態觀察D-二聚體值變化可以指導溶栓給藥并評價治療效果。如溶栓藥物已達到療效,則血中D-二聚體水平可從高位迅速下降。如D-二聚體含量仍持續在高水平,則提示治療時間或是溶栓藥物用量不足。劉敬峰等研究了D-二聚體與Wells 臨床評估量表聯合使用,對下肢深靜脈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of the lower extremity,LDVT)形成的診斷意義。結果表明,二者對LDVT的診斷具有快速篩檢價值。
3. D-二聚體檢測與心、腦血管疾病 D-二聚體的升高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和嚴重程度有關。研究發現,血漿C反應蛋白(CRP)、纖維蛋白原(Fib)、D-二聚體的聯合檢測,能較好地反映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病情發展程度,為其早期診斷和治療提供依據。陳南等將130例研究對象經冠狀動脈造影確認后,分為冠心病組和健康對照組,其中冠心病組又分為急性心肌梗死組,穩定性心絞痛組和不穩定心絞痛組,再將冠心病組按冠狀動脈造影結果分為輕度病變組、中度病變組及重度病變組。結果發現,急性心肌梗死組、不穩定心絞痛組D-二聚體、Fib含量及陽性檢出率明顯高于穩定性心絞痛組和對照組。而急性心肌梗死組的D-二聚體、Fib含量又明顯高于不穩定心絞痛組。同時發現,重度病變組D-二聚體、Fib含量高于輕、中度病變組。血漿D-二聚體濃度能預示A型急性主動脈夾層的死亡可能性,D-二聚體陰性有助于排除急性主動脈夾層的診斷,而D-二聚體升高對判斷病變范圍和預后有一定的指導價值。Nozawa 等對509例經溶栓治療的非瓣膜性房顫患者跟蹤研究,并檢測血漿中凝血酶原片段、D-二聚體、血小板第四因子、β血栓球蛋白等凝血標記物,有31例患者發生了血栓栓子事件。其中D-二聚體含量高于正常值的患者發生血栓栓子事件的概率顯著高于D-二聚體含量正常的患者,但其他凝血標記物如凝血酶原片段、血小板第四因子、β血栓球蛋白等指標均無明顯變化。
楊艷敏等研究發現,D-二聚體含量升高可能是老年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危險因素,對于D-二聚體水平較高的老年TIA患者應加強檢測及必要的干預治療,以防止短暫性腦缺血發展成為腦梗死。血中D-二聚體水平與腦梗死的發生、發展及病情嚴重程度也有密切聯系。腦梗死患者血中的D-二聚體含量遠高于對照組,且與腦梗死面積有正比關系。腦出血患者,其血漿D-二聚體含量的增高與大腦早期神經損害相關,升高者的預后差。
4. D-二聚體檢測與肝臟疾病 肝病患者與正常人相比,D-二聚體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與病情的嚴重程度呈正相關。表明肝病患者體內處于高凝狀態,呈現不同程度的纖溶亢進現象,臨床應注意肝病并發纖溶亢進引起的出血傾向,動態觀察肝病患者血漿D-二聚體水平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
5. D-二聚體檢測與妊娠高血壓綜合征 正常妊娠婦女血液處于適度高凝狀態以預防產時出血,其D-二聚體水平會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患者存在著凝血與纖溶平衡失調的因素,與非孕及正常妊娠婦女相比,D-二聚體水平有顯著性差異,且隨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病情的加重而升高,如不及時處置極易形成血栓傾向。因此,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患者血中D-二聚體水平異常升高可能是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發生DIC 時最早出現的陽性指標。
6. D-二聚體檢測與惡性血液病 白血病患者易并發凝血功能紊亂,臨床上可表現為出血、血栓。有關研究表明,繼發性纖溶亢進是血液系統惡性疾病出凝血機制異常的特點之一,與血液系統惡性疾病的病情呈一定的相關關系。有研究檢測了75例急性白血病,15例非霍奇金惡性淋巴瘤和12例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的纖溶指標,結果發現白血病初治和復發患者、非霍奇金惡性淋巴瘤和部分多發性骨髓瘤初治患者在治療前D-二聚體和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fibrin(ogen)degradation products,FDP)水平明顯升高,存在明顯的纖溶亢進,經治療病情緩解后D-二聚體和FDP水平明顯下降。
對20例健康人和48例急性髓細胞性白血病患者研究結果顯示,患者組與正常組差異顯著,尤其是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者血漿D-二聚體水平增高更為明顯。其原因可能為白血病細胞釋放多種促凝活性物質及纖溶酶原激活物進入血中引起凝血功能紊亂所致。提示D-二聚體檢測可作為白血病患者體內出凝血異常及纖溶亢進診斷的有效指標,對指導臨床治療有較重要的意義。
7. D-二聚體檢測與惡性腫瘤 惡性腫瘤患者多伴有凝血和纖溶的異常,血漿D-二聚體往往升高。一些作者就惡性腫瘤臨床診斷及分期等研究發現,D-二聚體雖非腫瘤特異性標記物,但其對腫瘤的輔助診斷及分期可能有廣泛的應用價值。Bothasso等報道71例黑色素瘤(I 期45例,Ⅱ一Ⅳ期26例)患者血漿D-二聚體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且Ⅱ~Ⅳ期患者又顯著高于I 期患者,提示D-二聚體水平變化可能與黑色素瘤的臨床分期有關。Paneesha等的研究表明,靜脈血栓患者如果伴有高濃度血漿D-二聚體水平,則有可能是惡性腫瘤的標志。對50例卵巢癌和50例卵巢巧克力囊腫患者的研究顯示,卵巢癌患者體內存在著異常的血液高凝與繼發纖溶狀態,D-二聚體升高有可能作為鑒別卵巢良惡性腫瘤的參考指標,并且與臨床分期和預后有關,聯合檢測CA125和D-二聚體有助于提高卵巢癌的診斷率,降低誤診率。對大腸癌患者和肺癌患者血中D-二聚體水平檢測也提示,D-二聚體水平對惡性腫瘤的早期診斷、分期及預后可能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8. D-二聚體檢測與新生兒有關,窒息新生兒存在以高凝和纖溶亢進狀態為主的前DIC 或早期DIC,而窒息早產兒更易發生DIC,且有向低凝期發展的趨勢。與正常新生兒相比,窒息新生兒D-二聚體水平明顯升高,且與窒息程度正相關。通過檢測D-二聚體等敏感特異的早期凝血功能障礙指標診斷窒息新生兒前DIC 或早期DIC,并及時進行早期干預,有望能減輕器官損傷,改善預后。
另外,胎盤早剝是嚴重威脅孕產婦及胎兒生命的妊娠晚期并發癥,尤其是重度妊娠高血壓綜合征誘發的胎盤早剝極易并發急性DIC 威脅母嬰安全。檢測血清D-二聚體水平,可有效控制孕婦DIC風險。正常妊娠孕婦隨孕期增加,血清D-二聚體水平會略有增高。但未足月產、先兆子癇以及胎盤早剝孕婦血清D-二聚體水平均顯著高于正常孕婦,其中胎盤早剝孕婦組血清D-二聚體水平可高出正常孕婦水平近1倍。檢測血清D-二聚體對胎盤早剝診斷的敏感性、特異性、陽性預測值和陰性預測值分別為67%、93%、91%、48%,而血小板計數、凝血酶原時間、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和纖維蛋白原水平等的敏感性尚不足20%。因此,檢測血清D-二聚體水平是早期診斷胎盤早剝的快速、有效方法。
9.D-二聚體檢測與職業病 對矽肺病早期診斷的意義。王立新等利用新西蘭兔模擬潛水階段減壓過程,通過檢測加、減壓前D-二聚體及血漿凝血酶原時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等指標,發現加、減壓過程可引起血液內源性凝血系統的激活,而繼發性纖溶過程則會受到某種程度抑制。兩者協同作用,致使血液處于高凝狀態,這可能加快了血栓形成。此種變化是否與減壓病的發生有關,以及人為加速繼發性纖溶過程是否會對減壓病有預防作用尚待研究。楊莉等研究了血中FDP物和D-二聚體水平對硅沉著(矽肺)病早期診斷的意義。發現了硅沉著病早期FDP和D-二聚體水平很高,隨著病情的發展,FDP和D-二聚體水平逐漸下降,尤其是D-二聚體特異性較高。作者認為將2項指標用于硅沉著病的早期診斷,可能是一種有希望的輔助指標,尤其是對大規模篩查患者有相當大的價值。若早期患者有血漿D-二聚體水平的變化,即有望用溶栓藥物達到早期治療的效果,這將為硅沉著病治療開辟另一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