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體主要反映纖維蛋白溶解功能。D-二聚體增高提示了與體內各種原因引起的血栓性疾病相關,同時也說明了纖溶活性的增強。
臨床上常見于彌慢性血管內凝血(DIC)、深靜脈血栓(DVT)、肺栓塞(PE)、急性心肌梗塞、腦梗塞、惡性腫瘤、卵巢癌、肺癌、敗血癥、肝病、妊高征孕婦、先兆子癇、燒傷、外科手術、創傷和膿毒血癥等均可使D-二聚體升高,但是D-二聚體檢測的升高并不能說明血栓形成的原因及位置,必須結合臨床和其他檢測分析結果。
隨著D-二聚體在臨床的廣泛應用,D-二聚體檢測的規范化和結果的可靠性引起臨床醫生的高度關注。
D-二聚體檢測現狀與分析
NCCL分別對國內172家參加全國質評的實驗室(使用193個檢測系統)和59家實驗室進行問卷調查與實物檢測調查,對檢測系統的種類和性能驗證情況、室內質量控制與校準、檢測結果的可比性、參考區間與臨界值的設定、結果報告等信息進行收集和分析。
實驗室檢測規范化的基本要求
1.檢測方法的定位:
D-二聚體檢測方法主要包括雙抗體夾心定量檢測方法、微粒凝集定量和半定量檢測方法、床旁檢測(POCT)等。
參考區間與臨界值
參考區間:
是指某一指標在絕大多數健康個體(相對于該指標而言)中檢測結果的分布范圍,參考區間通常取95%的范圍。當檢測結果超出該范圍時認為其是異常結果。參考區間建立的基本過程包括:(1)選擇參考人群;(2)篩選參考個體;(3)形成參考樣本組;(4)獲得參考值;(5)得到參考分布、參考限和參考區間。
臨界值:
是指具有醫學決定意義的值,也稱為cut-off值,主要用于疾病的診斷、排除診斷、分級、分類,或對預后作出估計。臨界值的建立需要1組疑似患者,并以金標準作為對照通過受試者特征曲線(ROC曲線)等統計方法獲得。
D-二聚體檢測結果
D-二聚體檢測結果用于VTE排除診斷 :
(1)醫生需要評估患者驗前概率(PTP)決定是否可用D-二聚體檢測作為排除VTE的指標:依據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臨床醫生應通過標準化的臨床評分規則(如Wells和Geneva評分規則),以PTP確定患者發生VTE的可能性。
(2)精密度、敏感度和陰性預測值的要求:使用D-二聚體檢測進行VTE排除診斷時,臨界值水平檢測結果的日間精密度應≤7.5%,敏感度應≥97%,陰性預測值≥98%,陰性預測值95%可信區間的下限≥95%。D-二聚體主要反映纖維蛋白溶解功能。D-二聚體增高提示了與體內各種原因引起的血栓性疾病相關,同時也說明了纖溶活性的增強。
臨床上常見于彌慢性血管內凝血(DIC)、深靜脈血栓(DVT)、肺栓塞(PE)、急性心肌梗塞、腦梗塞、惡性腫瘤、卵巢癌、肺癌、敗血癥、肝病、妊高征孕婦、先兆子癇、燒傷、外科手術、創傷和膿毒血癥等均可使D-二聚體升高,但是D-二聚體檢測的升高并不能說明血栓形成的原因及位置,必須結合臨床和其他檢測分析結果。
隨著D-二聚體在臨床的廣泛應用,D-二聚體檢測的規范化和結果的可靠性引起臨床醫生的高度關注。
D-二聚體檢測現狀與分析
NCCL分別對國內172家參加全國質評的實驗室(使用193個檢測系統)和59家實驗室進行問卷調查與實物檢測調查,對檢測系統的種類和性能驗證情況、室內質量控制與校準、檢測結果的可比性、參考區間與臨界值的設定、結果報告等信息進行收集和分析。
實驗室檢測規范化的基本要求
1.檢測方法的定位:
D-二聚體檢測方法主要包括雙抗體夾心定量檢測方法、微粒凝集定量和半定量檢測方法、床旁檢測(POCT)等。
參考區間與臨界值
參考區間:
是指某一指標在絕大多數健康個體(相對于該指標而言)中檢測結果的分布范圍,參考區間通常取95%的范圍。當檢測結果超出該范圍時認為其是異常結果。參考區間建立的基本過程包括:(1)選擇參考人群;(2)篩選參考個體;(3)形成參考樣本組;(4)獲得參考值;(5)得到參考分布、參考限和參考區間。
臨界值:
是指具有醫學決定意義的值,也稱為cut-off值,主要用于疾病的診斷、排除診斷、分級、分類,或對預后作出估計。臨界值的建立需要1組疑似患者,并以金標準作為對照通過受試者特征曲線(ROC曲線)等統計方法獲得。
D-二聚體檢測結果
D-二聚體檢測結果用于VTE排除診斷 :
(1)醫生需要評估患者驗前概率(PTP)決定是否可用D-二聚體檢測作為排除VTE的指標:依據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臨床醫生應通過標準化的臨床評分規則(如Wells和Geneva評分規則),以PTP確定患者發生VTE的可能性。
(2)精密度、敏感度和陰性預測值的要求:使用D-二聚體檢測進行VTE排除診斷時,臨界值水平檢測結果的日間精密度應≤7.5%,敏感度應≥97%,陰性預測值≥98%,陰性預測值95%可信區間的下限≥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