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堿基編輯方法能夠直接在基因組DNA中進行點突變的校正,同時并不會產生任何雙鏈的斷裂(DSBs,double-strand breaks),但潛在的脫靶效應常常限制了這些方法的應用,腺相關病毒(AAV)是DNA編輯基因療法中最常用的傳遞系統,由于這些病毒能夠在體內持續維持基因表達的功能,因此DNA堿基編輯器所誘導的潛在RNA脫靶效應的程度在臨床中得到了極大的關注。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中國科學院和四川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DNA堿基編輯器能夠產生成千上萬個脫靶的RNA單核苷酸變異(SNVs),同時通過將點突變引入脫氨酶或能消除這些脫靶的SNVs;本文研究揭示了此前DNA堿基編輯器風險中被忽略的一方面,同時研究者通過引入工程化的脫氨酶或有望解決這一問題。
此前多項研究都評估了因DNA堿基編輯器所誘導的基因組DNA脫靶突變,同時常用的DNA堿基編輯器所必須的脫氨酶通常會表現出DNA的結合活性,比如,胞嘧啶堿基編輯器(CBEs)中所使用的胞嘧啶脫氨酶APOBEC1能夠靶向作用DNA和RNA,而腺嘌呤堿基編輯器(ABEs)中的腺嘌呤脫氨酶TadA則會誘導RNA上的位點特異性肌苷形成,然而DNA堿基編輯器所誘發的任何潛在RNA突變,研究人員并未進行評估。
為了在RNA水平下評估DNA堿基編輯器所引發的脫靶效應,研究人員計算了每個CBE和ABE處理的細胞中每次復制產生的脫靶RNA SNVs的數量,并通過工程化的DNA堿基編輯器脫氨酶來探索是否能夠有效消除脫靶RNA SNVs。文章中,研究者將BE3 (APOBEC1-nCas9-UGI)(一種CBE)、ABE7.10 (TadA-TadA*-nCas9)(一種ABE)及攜帶或不攜帶單鏈RNA的GFP轉染到HEK293T培養的細胞中,在證實了BE3和ABE7.10對HEK293T細胞的DNA高效編輯效率后,研究者以平均125X的深度對樣本進行了RNA測序,并定量評估了每個復制細胞中的RNA SNVs。
為了保證高效的編輯,每個CBE或ABE處理的細胞復制體都要評估其目標編輯效率,隨后研究者將兩組的脫靶RNA SNVs的數量與GFP對照組進行對比,他們發現,在DNA堿基編輯器處理的細胞中,RNA SNVs數量驚人地高。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BE3和ABE7.0處理的細胞突變偏倚分別與APOBEC1和TadA的突變偏倚相同,這就說明,脫靶效應或許是DNA堿基編輯器的過表達所引起的,此外研究者還在這些脫靶的RNA SNVs中鑒別出了CBE和ABE特異性的基序和遺傳區域。
為了消除堿基編輯器的RNA脫靶活性,研究者還分析了引入點突變對APOBEC1和TadA的影響效應,他們發現,三個高保真的變異:BE3W90Y+R126E, BE3 (hA3AR128A) and BE3 (hA3AY130F)能夠在基準水平上降低RNA脫靶SNVs的水平,同樣地,ABE突變ABE7.10F148A還能夠完全消除脫靶效應。
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在脫氨酶中引入點突變獲得了CBEs和ABEs的高保真變異,并提出了一種新方法,通過利用工程化操作手段來提高堿基編輯器的特異性。
記者9月29日從天津大學獲悉,該校合成生物學研究團隊與天津市環湖醫院合作提出了一種創新的DNA信息存儲編解碼方案——“DNAPalette”。通過體外存儲實驗,該方案成功將患者疾病全周期的腦部核磁共振......
93年前,時任紅一方面軍第一軍團第三軍軍長的黃公略在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東固畬族鄉六渡坳指揮部隊轉移時,遭敵機襲擊壯烈犧牲。近年,疑似黃公略烈士遺骸在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東固畬族鄉出土。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研......
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夢然)近年來,科研人員雖然在分子療法開發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但新發現的活性物質數量依然不足。現在,美國哈佛大學和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共同開發的DNA編碼化學庫(DEL)......
科技日報北京9月10日電 (記者張夢然)德國“3D物質定制”卓越集群、馬克斯普朗克醫學研究所、海德堡大學有機體研究中心和分子生物學中心合作,開發出一種新的分子工程技術。研究團隊利用特定折疊的......
DNA因其標志性的雙螺旋結構而廣為人知。但澳大利亞加文醫學研究所科學家發現,人類基因組還含有超過5萬個不尋常的結狀DNA結構,稱為i-基序。最新一期《EMBO》雜志發表了這些獨特DNA結構的第一張綜合......
DNA雙螺旋結構中伸出的結狀i-基序結構已被定位在人類基因組的50000個位置上,集中在包括控制基因活動的區域在內的關鍵功能區域。圖片來源:加文醫學研究所科技日報北京9月1日電 (記者張夢然......
美國科學家發現了DNA內長期潛伏的“空間語法”,這是理解基因活動如何在人類基因組中編碼的關鍵。這項研究或重塑科學家對基因調控的理解,更深入地揭示遺傳變異如何影響發育或疾病中的基因表達。相關論文發表于《......
英國帝國理工學院醫學實驗室和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研究人員于最新一期《自然》雜志上發表了一篇論文,揭示了如何識別DNA損傷并啟動其修復的基本機制。他們使用尖端的成像技術來可視化DNA修復蛋白是如何在單個D......
DNA包含了維持生命所需的基礎信息。理解這些信息是如何存儲和組織的,一直是20世紀最大的科學挑戰之一。現在,借助GROVER這一基于人類DNA訓練的新型大型語言模型,研究人員有望解碼基因組中隱藏的復雜......
科技日報北京8月6日電 (記者張佳欣)DNA包含了維持生命所需的基礎信息。理解這些信息是如何存儲和組織的,一直是20世紀最大的科學挑戰之一。現在,借助GROVER這一基于人類DNA訓練的新型......